中國人最深的鄉愁,大抵是在博物館里。
如果沒有西周祭器何尊,我們不會看到:
早在3000年前,祖先就給我們腳下這片神州土地,寫上了:宅茲中國。
圖源:《何以中國》
如果沒有秦人兵馬俑,我們或許永遠讀不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如果說三體的前世記憶在出生時早已印在大腦上,人類的記憶、身份的坐標、我們曾以怎樣的眼光看待世界,都有博物館替我們記住。
圖源:《東方帝王谷》
正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李德庚所說,文物是時空中發光的“碎片”,經由它們拼湊出的幻境烏托邦,可以帶我們“?出現實的重力場,?到時間流之外,去獲得?常?活之外的另?種體驗。”
從文物中,我們也能找到當下和未來的答案。
當我們談論生活的意義,半坡人會告訴你,生活意義的全部,不過是用石器磨一根骨針,想出在骨針上刻個針鼻。
圖源:《如果國寶會說話》第四季
“神鳥一覺醒來,時間已經飛行了三千年,太陽還是顆太陽”,當古蜀人在0.02厘米厚的黃金里記錄著對宇宙的印象,人于其中雖如微塵,對未知世界的探尋,卻有不朽的功績。
當你知曉春秋盟書、夏代陶器、商周青銅、唐代三彩……這些一畫一刻、一器一物背后動人的故事,你才會明白,為什么世界文明這么多,卻唯有中國仍然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