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口,位于皖南盆地的徽州區,這里四季分明,風景優美,素有“黃山南大門”“滬杭后花園”的美譽。它是旅游勝地,也是非遺傳承的集中展示地和徽商的重要聚居地。
在徽州區潛口村的紫霞峰下,坐落著一座集明代徽派民間建筑于一體的山莊,它便是潛口民宅,也稱作“紫霞山莊”。據說,東晉詩人陶淵明曾隱居此地,陶淵明,名潛,后人為紀念他,便將村莊改名為潛口。
潛口民宅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紫霞山麓,地處寧、贛、滬、杭進入黃山之要道,由明園和清園兩部分組成,分別于1990年、2007年建成并對外開放。
潛口民宅匯集了明清兩代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徽州民宅,既有富麗豪華的宏樓綺院,也有幽靜典雅的涼亭草舍。既有雕飾精美,能體現徽雕技藝的“方文泰宅”,亦有現存最早的明代磚本結構建筑“司諫第”,還有保留了元代營造手法的“吳建華宅”??梢哉f潛口民宅是徽州明清時期古民居的一個縮影,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著名古建筑專家單士元先生曾嘆之曰:“觀皇宮去北京,看民宅到潛口。”
潛口民宅的每幢建筑之間都保持一定距離,中間鋪筑石板路,房前屋后鋪有石板,周圍點綴以花卉、樹木。它以館藏實物展示,民間工藝展示,民俗表演展示為主體,活化了明清徽州社會的生活圖景,重現了明代徽州古村落的歷史文化風貌。
顯赫的官宅與樸素的民宅以及奢華的富商寓居融合在同一片家園,揭示了古徽州上層建筑中“官、賈、儒”三位一體的社會品格。堅固封閉的墻垣內幢幢精美豪宅,集中體現了徽州傳統的人居理念。建筑“三雕”的廣泛應用,室內書畫、牌匾、楹聯的大量陳設等,都是徽州文化緊密糅合在建筑中的突出體現。
潛口山莊從建筑類型看,有祠堂、宅第,也有小橋、路亭、牌坊。從時間跨度上看,從明弘治八年延續到清中晚期。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裝修大、小木作的基地,它也被譽為“我國明清民間藝術的活專著”。
國家與當地政府“原拆原建、整舊如舊”,重現了徽州古村落歷史文化風貌。將原散落于民間且不宜就地保護的明清建筑進行集中保護,薈萃了明清時期最具經典的民居、祠堂、牌坊、戲臺、古亭、拱橋等24處古建筑,形成了今天具有明清風格的山莊,也開創了皖南徽州古建筑“易地搬遷、集中保護”的“潛口模式”,是中國古建筑史和建筑學的珍貴實例?;罩輩^文物局研究員王洪明介紹道:
1984年起,當地政府將原散建于徽州各地的十余座岌岌可危的明代建筑拆遷復原、集中于此。進行精心布局,依山就勢,打造了景色清幽,錯落有致的潛口民宅。潛口民宅明代保護主體工程于1990年全部完工。清代民居集中保護工程始于1998年,竣工于2006年。共拆遷修復了11幢清代典型民居,并向社會開放,接待游客,從而擴大了潛口民宅的規模,豐富了民宅的內容,提高了知名度。
拆遷復原、集中保護的“潛口模式”,是保護古建筑的一項有效措施。這種集中保護的辦法,既利于保護管理,又便于考察研究和旅游資源開發,更好地發揮了文物的作用,使更多的人們了解徽州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歷史和建筑歷史,保存了一批珍貴的實物,這是古建筑文物保護的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嘗試。
這些瀕臨倒塌的明代民居,經過拆遷修繕,集中保護,使房屋的原來結構得到了加固,改善了通風、排水等條件,同時采取了有效的防治白蟻和安全防火措施,加強了管理、使其壽命再延續,長期保存。
徽州民居受到徽州文化傳統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獨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風格。粉墻、黛瓦、馬頭墻、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檐、曲徑回廊、亭臺樓榭等和諧組合,構成了徽派建筑的基調。
1988年潛口民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優秀地縣級博物館”。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2009年4月獲省文化廳授予“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綜合傳承展示)稱號,2014年11月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山間寂靜,古木參天,掩藏在蔓蔓青竹間的古建筑遺世獨立。聳立的山墻,門罩雕刻精美,走近古宅還可聞出古樸醇香的韻味。不妨在您閑暇之余來感受一下這座跨越了兩個朝代的徽派民居,體會一番徽州古建筑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