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中國古代銅鏡中的道教鏡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24-06-04 13:33:46  來源:網絡
核心提示:在古代銅鏡中,有一類鏡子顯得十分突出,這類鏡子不僅年代跨度大,品種更是五花八門,我們將其統稱為道教鏡。

  在古代銅鏡中,有一類鏡子顯得十分突出,這類鏡子不僅年代跨度大,品種更是五花八門,我們將其統稱為道教鏡。


  魯迅先生在《致許壽裳》一文中說:“中國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淵源于古代巫術、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及道家學說。其前身為黃老道,后又在發展過程中汲取了儒、佛、陰陽、星象等各家思想,還融合進醫學、武術、養生等學科,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宗教。


  道教對我國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醫學、科技以及民俗風情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也就不難理解魯迅先生所說“中國根抵全在道教”這句話,也可以解釋中國古代銅鏡中為何只有道教鏡發展出如此多樣的面貌,以至于不進行系統整理便難以窺其全貌。


  如何發掘每一類道教鏡中的文化涵義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需要對道教發展的歷史、教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也要站在不同朝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去解讀其內涵。由于道教本身的博大精深,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嘗試作一些簡單的梳理與解讀,希望廣大網友可以積極參與討論,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道教有哪些派別?


  五斗米道


  東漢時,張陵創立五斗米道,成為道教創始人,人稱張道陵。五斗米道要求入道的人都要交五斗米,區別教徒與非教徒的主要方式就是看是否交了米。


  張道陵在巴蜀一帶設置了處理教務和祭神的地方,教徒們聚集在這里舉行各種儀式,同時具有嚴密的教階制度。因其領袖張道陵被稱為“天師”,五斗米道又叫天師道。


唐 侯謹之銘方鏡

故宮博物院藏


  天師道為了表明自己的道教徒身份,入教之人都會在自己名字后面加一個“之”字,如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便是天師道徒,其子王獻之、王玄之、王凝之、王渙之等都以“之”字結尾,以作為信仰天師道的標志。


  唐代“侯謹之”銘方鏡,其紋飾為高士撫琴,鸞鳥獨舞,蓮池靈龜,飛鶴云月,屬典型的道教題材。此類題材銅鏡另有“真子飛霜”銘。


  上清派


  上清派是東晉時期創立的道教教派。


  據《真誥敘錄》說,東晉哀帝興寧二年(公元364年),魏華存和眾仙下降句容許宅,授楊羲《上清經》三十一卷。東晉末年,《上清經》經由道士王靈廣傳于世。


  現存于《道藏》中冠以“上清”的經書共有132種。上清派和天師道在經籍、道術等方面均有不同。上清派不重視符箓、齋醮和外丹術,以存神服氣為主要修行方法。


  上清派歷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至元代并入正一道。


唐 上清含象鏡

上海博物館藏


  開元九年及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兩次召見上清派宗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進獻自己親自設計鑄造的含象鏡與景震劍并圖序,是為《上清含象劍鑒圖》。


  上清含象鏡紋飾、內容正如《上清含象劍鑒圖》所描繪:“外圓內方、取象天地、云分八卦、內置連山、以旌五岳、中列爻卦、其方周流為水、以泄四溟”。銅鏡銘文內容為:“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


  靈寶派


  靈寶派是道教派別之一,關于靈寶派的由來,《道教義樞》中記載:“吳赤烏年間,太極真人徐來勒降授于葛玄,葛玄又傳鄭隱及兄葛孝爰......葛洪從鄭隱盟受。”葛洪去世之后,南朝陸修靜對《靈寶經》加以增修,靈寶派大行于世,元代以后并入正一道。


  與上清派不同,靈寶派十分注重符箓的作用,傳授道經、濟世救人是靈寶派的宗旨。


唐 五岳真形鏡

上海博物館藏


  葛洪《抱樸子》云:“道書之重者,莫過于三皇文,五岳真形圖也。古人仙官至人尊秘此道,非有仙名者不可授也。”“修道之士,棲陷山谷,須得五岳真形圖佩之,則山中魑魅虎蟲,一切妖毒皆莫能近”。


  五岳真形圖有兩種類型,《道藏》洞玄部靈圖類的《洞玄靈寶古本五岳真形圖》同時收錄這兩類五岳真形圖,一名“靈寶五岳古本真形圖”,為正方形圖,主圖無注記文字,一名“洞元靈寶五岳真形圖”,屬長方形圖,主圖有注記文字。


  全真道


  全真道由金代初葉王重陽所創立,與正一道同為元以后道教兩大派。


元 八仙祝壽紋銅鏡

湖南博物院藏


  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為鐵拐李(李玄)、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巖)、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


  其中鐘離權和呂洞賓被奉為全真教北宗五祖中的兩位,在宋元以后影響較大。永樂宮純陽殿壁畫中已出現八仙過海的壁畫,元雜劇中亦有關于八仙的劇目,傳說他們曾赴瑤池為王母祝壽,是民間信仰中吉祥喜慶的神。


  此枚銅鏡上方為仙鶴、流云,下方為波濤洶涌的大海,八位神仙手持不同的法器,一起去昆侖山瑤池,祝賀王母娘娘大壽。


宋 鐘形“潭州官場造”龜鶴人物鏡

湖南博物院藏


  此鏡背紋樣為一道士直立拱手正在練習氣功,身旁的烏龜搖頭伸頸作吐氣狀,空中云鶴呈祥,此類銅鏡又叫龜咽鶴息氣功紋鏡。


  除了以上所列,道教派別還有很多,如早期的太平道,天師道后又分為北天師道、南天師道,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樓觀派,形成于北宋末年的神霄派,宋元時期的清微派,金代的太一教,元代以后的正一道等等。


  不同教派各有不同的教義和修行法則,因此道教鏡亦根據各自的內涵與用途,發展出各式各樣形式迥異的紋飾圖案。


  八卦


  作為一個在中國發展了兩千年的古老宗教,道教有著龐雜的思想系統,易經、星相學、神仙故事等題材題材在道教鏡中出現得相當頻繁。


“大清乾隆壬寅年制”款銅鏡

故宮博物院藏


  八卦紋是道教鏡中最常出現的紋樣之一,是道教吸收《周易》思想的體現,“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周易》以乾(?)、坎(?)、艮(?)、震(?)、巽(?)、離(?)、坤(?)、兌(?)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


  符箓


  道教的符箓,據說能“遣神役鬼”、“鎮魔壓邪”。這是一種筆走龍蛇、似字非字的圖形,人稱“丹書”。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張君房輯道書《云笈七簽》,書中對符書作了分類:“一曰天書,八會是也;二日神書,云篆是也;三曰地書,龍鳳之象也;四曰內書,龜龍魚鳥所吐者也;五曰外書,鱗甲毛羽所載也;六曰鬼書,雜體微昧非人所解者也;七曰中夏書,草蓺云篆是也;八曰戎夷書,類于昆蟲者也。”


  由此可見,符書是一種特殊的書法品種,將甲骨文、金文、籀篆文與草書合璧,并善于變化,使之更富美感。符書將漢字橫、豎、點、撇、捺、鉤等筆劃融為一體,成為一種奇特的用鋒技巧。道教還把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結合起來,使符書成為一種似畫非畫,似字非字的形狀。


宋 道教符箓銅鏡

江西省鷹潭市博物館藏


  江西省鷹潭市博物館所珍藏的宋代道教符箓銅鏡,其主題紋飾外圈分鑄成八格,形似八卦,每格鑄有道家符箓和山水雷電圖案。鏡鈕書“四三太上老君大負護人”10字,右有”真皇,四真星白“兩行6字,左有“四三,籍君司命定芐,參星皇大帛”3行13字。


  道教與古代星相學之聯系亦在此枚銅鏡紋飾上體現出來,其鏡背上端鑄有象征北斗和二十八宿的35顆星圖。


  法器


宋 鐘形雙劍銘文鏡


  在道教宮觀內,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道士們身著形制顏色各異的法衣道袍,手持各種法器,口中祝頌青詞,吟唱古樂,舉行著道教儀式。


  宋代鐘形雙劍銘文鏡,其上有“子孫永用”四字銘文,兩側銘文為:“高名入竹桑、新渥照乾坤”。鏡背中間為鼎式爐和火焰寶珠,兩側各有一寶劍,反映了道教活動中劍與鏡合一的法器功能。


唐 上清含象鏡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銅鏡之主要功能在于映照容顏,整理衣冠,道教鏡又在這個基本功能之上增加了驅邪、修仙等其他功能。


  伴隨著道教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演變,道教鏡在不同年代又表現出特定的紋飾,融合了道教多種元素,如八卦、星象、靈龜、仙鶴、寶劍、符箓、道士、神仙等等。有的道教鏡又與其他題材相組合,如唐代道教鏡中有八卦紋與十二生肖相組合,宋代有四神紋八卦鏡等等,以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道教鏡來。


  一直到清代,道教鏡仍然是流行于朝野的重要器物。即便是在玻璃鏡產生之后,道教鏡也絲毫未見衰退,或許是得益于其鎮宅驅邪的法器功能。數量龐大、紋樣繁多的道教鏡,見證了道教這一本土宗教曾經的輝煌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標簽: 古代銅鏡 道教

本文標題: 中國古代銅鏡中的道教鏡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13389.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昌县| 成武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汇区| 遂昌县| 天祝| 榕江县| 和顺县| 长垣县| 尚义县| 绥中县| 乌苏市| 张家港市| 平安县| 手机| 津南区| 焦作市| 廊坊市| 双桥区| 东山县| 曲阳县| 湟源县| 罗田县| 西宁市| 涟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葫芦岛市| 醴陵市| 历史| 诸城市| 酒泉市| 融水| 黔西| 青海省| 纳雍县| 平乐县| 徐闻县| 上高县| 宁河县| 渑池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