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是中國封建時代后期出現的一種新建筑類型,它是商業經濟發展的產物。“似廟非廟,似衙非衙,似宅非宅。”形容的就是會館。
中國古代一直是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鼓勵農業、抑制商業的發展。直到宋朝商業經濟才得以興起,元、明、清繼續發展興盛,會館的興起源于科舉制度的盛行。
全國各地的學子進京趕考考取功名,這些學子大多家境貧寒,落腳之處難尋。一些早期在京任職或從商的鄉親,就相互籌措資金,購置了一些房產,為自己的同鄉提供遮風避雨的地方。
古代凡商業較為發達的地方都會有很多會館,當然會館數量最多最集中的要數北京,因為各地的人都要前往京城辦事,不論是地方官吏、外地商人還是趕考的學子,大量云集于京城,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北京建會館。
會館是異地流動的商人建造的一種公共建筑,供聯誼聚會、商務文化娛樂活動,并為異地流動的商人提供生活方便。
會館分為兩類:行業性會館和地域性會館。
行業性會館由同行業的商人們集資興建,例如鹽業會館、布業會館、錢業會館等等。
地域性會館是由旅居外地的同鄉人士共同建造的,例如江西會館,福建會館,湖南會館、山西會館、廣東會館等等。
晉商曾經作為中國最大的商人集團,占據和分割了全國商業市場,甚至把生意做到海外。在晉商較為集中的都會、商埠、集鎮,他們都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會館,作為聯絡本籍商人的行會辦事處。
曾有數百座甚至近千座,現存的大部分已列入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例如河南社旗的山陜會館、河南周口的山陜會館、安徽毫州的山陜會館等。
會館建筑與祠堂建筑有一個共同特點,祠堂是家族之間攀比,會館則是在商人集團或地方勢力之間攀比。
這促使會館建筑一個比一個宏偉華麗,例如四川自貢的西秦會館,由山西鹽商建造,其建筑造型之綺麗宏偉,其裝飾藝術之華美,都可以說是全國會館之最。
會館中普遍建有戲臺,戲臺建筑的做法也是和所有廟宇中的戲臺一樣,背對大門,面朝正殿。
會館中的戲臺一般都做得非常華麗,雕梁畫棟,泥塑彩畫,五彩繽紛,極盡豪華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