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建筑的宮門建制是天朝威儀的象征,它凝固著封建王朝的政治禮儀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宮門既阻隔又連通,既有出入口功能,又有標志性功能。深宮之中,法度森嚴,而管理之嚴密,也體現在宮門上。
紫禁城外朝的正門太和門
“三朝五門”是宮廷建筑的基本規則,三朝指外朝、治朝、燕朝,五門是中軸線上的五道宮門,不包括偏門、角門。漢代鄭玄為《周禮?天官?閽人》作注:“王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古今圖書集成》對于五門的解釋略有不同:“周制天子有五門,曰皋,曰庫,曰雉,曰應,曰路。釋者謂:皋者遠也,門最在外,故曰皋。庫門,則有藏于此,故也。雉門者,取其文明也。應門者,居此以應治也。路門者,取其大也。”可見,天子五門,五門各有意義。在五門基礎上,又有九門之說。《禮記?月令》注:古天子九門,一路門,二應門,三雉門,四庫門,五皋門,六城門,七近郊門,八遠郊門,九關門。這是在皇城五道大門的序列之外,再續以城門、郊門和關隘之門,但后面四門顯然已經不是宮門了。
五門之制,被歷代帝王視為古制,即使到了明清兩代,“天子五門”的規則依然存活于宮廷建筑之中。明清北京故宮中,天安門為紫禁城正門,沿中軸線向北延伸為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天安門,明代稱承天門,相當于“天子五門”中的皋門,每遇大典,在此舉行頒詔儀式,沿襲了宮門闕上頒布法典的傳統;端門相當于庫門;午門相當于雉門,“雉門者,取其文明也”;太和門,明代稱奉天門,后改稱皇極門,堪稱我國古代規格最高的門,門內即是俗稱太和殿,太和門相當于應門,應門意謂應治;乾清門相當于路門,其門內是廷,皇家生活區,門外是朝,依次排列保和、中和、太和三大殿。
北京紫禁城端門
根據等級制度,進出宮門有相關禮儀,出入哪個門,走哪個門洞都有規定。皇城的門樓,門洞概取奇數。居中的門洞,都處在都城的中軸線上,正中者稱為天子馳道,只供皇帝出入。門洞的規模,居中者大于兩側者,以區分君臣尊卑。如北京故宮午門有三門,兩側的門不是隨便走的,文武官出入由左,而右門由宗室王公通行。宮殿大門高大寬敞,其裝飾更是十分講究,嚴格遵循陰陽之說,其中陽數之九為天數,格外受到推崇,在宮殿大門的裝飾中廣泛運用“九”。如天安門門樓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為九條脊,脊背上的小獸共九只,門釘是九行九列,等等。
北京紫禁城神武門
北京故宮午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紫禁城四座宮門中最壯觀的一座,是紫禁城內最高的建筑,同時也是中國最高的一座宮門。午門平面呈凹字形,臺高12米,臺下正中有三道券門,臺的兩翼有掖門,是一座明三暗五的宮門。午門在高臺之上建有象征帝王九五之尊的九開間、五進深廡殿重檐式屋頂的門樓,俗稱五鳳樓,煞是壯觀。城臺兩側凸出的闕,形成相對圍合的空間,三面環抱,五峰突出,氣勢雄偉,高大威嚴。所謂闕,是建在宮門或陵墓等建筑群前的左右對稱的建筑物,具有裝飾大門的作用,更是主人身份地位的標志。午門是舉行獻俘受俘禮的場所,當年高宗平定準噶爾御此樓受獻俘禮,誠堂皇上國之風,使藩屬望而生畏。午門作為紫禁城的大門,以宏偉的體量與進門之人形成極大的體量差,給人以一種帝王的尊貴威嚴之感,顯示出君尊臣卑的門第等級。在民間,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實際上是在午門下進行廷杖——棒打朝臣,經常有朝臣死于午門杖下,這使午門更增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