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往往反映著一個時代的審美與認知水平,深受藝術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整個社會的科技水平。
科技與文化是中國古代建筑“一剛一柔”的兩個屬性,技術是建筑的明線,文化則可理解為建筑的暗線。兩條線并舉交織,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有一定差異的建筑風格。
土和木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兩大核心材料,在中國傳統營造技術和建筑文化遺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土木”也被用來泛指建筑工程。生土,是指未經焙燒、僅做簡單加工的原狀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應用分布最廣泛的傳統營造材料之一。
從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以土為材料營造建筑,當今的窯洞就是典型的生土建筑。木材絕對是傳統營造的主流材料,也成就和凝結了中國古代木構營造技藝的高度和智慧。
中國古代建筑既可以單獨用土或木做結構,也可以是土木混合結構。中國的傳統民居如土樓,是典型的土木混合結構。土樓本身的建筑形制比較特殊,是由一米多厚的夯土外墻和內部木構架相結合而成,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特定環境下,古人能把土和木這兩種最常見的營造材料結合利用,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對營造材料的運用也和科技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大多采用鋼網架結構等來完成大跨度建筑的營造,但在古代,人們通過積累的經驗改進技術,僅用木結構就已經實現了大跨度的橋梁建造。
木結構建筑中主流的梁柱結構,就是由跨距較小的梁、柱為主要的傳力體系構造,它受到了材料長度本身的限制。跨度再大光靠柱梁體系就不行了,于是人們又發明了編木為拱的技術。編木拱橋是一種十分奇特和罕見的橋梁形式,運用這種技術能夠加工出更大跨度的結構體系。這種編木拱橋就像用竹條編籮筐一樣,是不用磚石僅用木材“編織”而成的橋。
在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橫跨汴河上的那座規模宏大的虹橋正是編木拱橋。這種橋梁和技術迄今還在浙西、閩東以及貴州等地的山區中大量使用。
無論是對營造材料的利用,還是對結構手法的使用,這些技術的成熟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和當時社會的科技發展水平相匹配。高超的營造技術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從最簡單的技術和材料開始,最后才形成了結構復雜、功能完備、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古代建筑營造技術。
中國古代有關營造技術的典籍流傳至今者甚少,最為著名的兩部分別是宋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的《工程做法》,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將這兩部書稱為研究中國建筑的“文法課本”。
位于河南少林寺的木構建筑初祖庵大殿,其建造結構和技術細節等與《營造法式》的記錄較為一致,而故宮中多數木構的構造特征則與《工程做法》基本接近。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宋代建筑都是受到《營造法式》的影響,清代建筑都是受到《工程做法》的影響。因為當時社會交通水平和傳播手段的限制,這兩本所謂的官方建筑標準并不能真正做到全國統一推行,因而各地建筑才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鄉土特色。
官式建筑許多營造技藝都來源于鄉土建筑,所以鄉土建筑中有著更為豐富的營造智慧,也更能代表中國古代的傳統營造文化。建筑大多具備一定的實用功能,除了生活必需的民居,還有許多古代建筑的功能都與今天的社會功能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