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工藝,這一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手工藝術,擁有超過六個世紀的悠久歷史。它以其華貴的形態、絢麗的色彩、寓意深遠的圖案和超凡的工藝表現,至今依舊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盡管這一技藝起源于阿拉伯,但自從元朝時期傳入中國,它便迅速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寶庫中的瑰寶。琺瑯制品是通過在金屬基底上施以玻璃質的釉料,并通過高溫燒制完成的藝術品。
其制作工藝主要分為三種:掐絲琺瑯、內填琺瑯和畫琺瑯。在明朝和清朝的皇家宮廷中,都設有專門的工坊來制作這些精美的琺瑯器。到了14世紀末期,琺瑯工藝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而到了15世紀中期,明代景泰年間的琺瑯作品更是達到了頂峰,因此人們賦予了它一個美麗的名字——“景泰藍”。
琺瑯藝術,這一精湛技藝雖起源于西方,卻在東方的中國大地上綻放出了別樣的光彩。它在器形、色彩和紋飾上,無不體現出中國獨有的藝術韻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約一千八百件琺瑯器,這些藏品大多出自宮廷之手,選材考究,裝飾華美,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尊貴與典雅的象征,為人們所敬仰和欣賞。
琺瑯器,相較于中國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銅器和陶瓷等傳統工藝品,其歷史顯得相對年輕,文獻記載也較為稀少。明代初期,曹昭所著的《格古要論》首次詳細記載了琺瑯工藝的起源、特色及其應用,其中提到:“以銅為胎,施以藥物燒制出五彩斑斕的花紋,與佛郎嵌工藝相似。常見于香爐、花瓶、盒子等器物,多為女性閨房中的裝飾品,而非士大夫所賞玩的清雅之物。又被稱為鬼國窯,云南人在京城制作的酒杯尤為精致……宮廷中的工匠制作的產品細膩可愛。”《格古要論》作為研究中國早期琺瑯器的珍貴文獻,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和深刻的文化洞察。
掐絲琺瑯工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但在中國本土真正開始制作這種工藝,應是在元代,當時成吉思汗征服了大食(古代對中國西部和中亞部分地區的稱呼),并俘虜了當地的工匠,將他們帶回中原,從而將琺瑯技藝引入中國。到了明代,尤其是永樂和宣德年間,宮廷中開始廣泛制作掐絲琺瑯器。隨后,在景泰年間,這種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景泰藍”這一名稱也由此時期開始廣為人知,成為琺瑯工藝的代名詞,享譽世界。
琺瑯器,作為純粹的手工藝術,其制作過程極為繁復且精湛。掐絲琺瑯的制作通常從精心設計圖案開始,使用扁平的銅絲或金絲按照設計好的圖案輪廓進行掐制。這些絲線隨后被精確地貼合在金屬胎體上,并通過高溫焊接固定。
這一步驟完成后,工匠會在絲線圍成的區域內填充琺瑯釉料,這一過程被稱為“點藍”。在點藍之后,琺瑯器會經歷多次的焙燒過程,每次焙燒后都需要進行仔細的補色,以確保色彩的均勻和飽滿。最終,經過精細的磨光處理和鍍金工藝,一件琺瑯器才算完成。
整個制作過程涉及上百道精細的手工工序,每一步都考驗著工匠的技藝和耐心。在燒制過程中,琺瑯釉料有時會溢出絲線之外,這種現象被稱為“崩藍”。一件掐絲琺瑯作品是否出現崩藍,是評價其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無崩藍的作品不僅展現了工匠對細節的極致追求,也體現了琺瑯工藝的高超技藝。
在金屬胎琺瑯器的制作中,銅因其與琺瑯的結合性較好以及成本相對較低,成為了最常用的胎體材料。銅胎琺瑯器自傳入中國后,特別是在明代的景泰年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這一時期的琺瑯器以其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藍色釉料而聞名,這種藍色釉料不僅給人以深邃、寧靜的感覺,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琺瑯器的標志性特征。內填琺瑯,也稱為鏨胎琺瑯,是一種與掐絲琺瑯工藝相似但表現手法不同的琺瑯工藝。它的獨特之處在于,不使用銅絲或金絲來勾勒圖案的輪廓,而是直接在金屬胎體上通過鏨刻、敲壓、模印或腐蝕等技術手段來刻畫出所需的圖案。
胎琺瑯是一種獨特的琺瑯工藝,它通過在金屬胎體上精細地鏨刻出花紋圖案,使得這些紋樣的輪廓線條在金屬表面形成凸起的效果。隨后,在這些凸起的花紋下方的凹槽中填充琺瑯釉料,經過燒制后,琺瑯釉料與金屬胎體緊密結合,形成一種立體而生動的視覺效果。
而錘胎琺瑯則是通過使用錘子和其他敲打工具在金屬胎體上制作出圖案花紋。這種工藝使得紋樣的凸出部分具有平滑的底部,工匠在這些平滑的區域上點施各種顏色的琺瑯釉料。與此同時,凹陷的部分則采用鍍金等裝飾手法來襯托和突出琺瑯花紋,增加了作品的層次感和藝術表現力。
內填琺瑯的制作流程確實省去了掐絲這一步驟,這使得工藝過程更為直接和流暢。工匠們可以直接在金屬胎體上通過鏨刻、錘打或雕鏤等技術手段創造出紋樣,然后在這些紋樣內直接填充琺瑯釉料,隨后進行燒制。由于釉料是直接填充在金屬胎上的凹槽或圖案中,因此這種工藝被稱為內填琺瑯。透明琺瑯則是一種特殊的琺瑯分類,它以使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瑯釉料為特點。
在制作過程中,工匠同樣會在金屬胎上進行鏨刻、錘打或雕鏤,以形成所需的紋樣輪廓。然后,這些輪廓會被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瑯釉料覆蓋,并經過燒制,使得最終的琺瑯作品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透明或半透明效果,能夠隱約透出金屬胎體的質感和光澤。某些透明琺瑯作品在制作工藝上與內填琺瑯相似,因為它們同樣涉及到在金屬胎上制作紋樣并填充琺瑯釉料的步驟。然而,透明琺瑯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釉料的透明度,這為琺瑯藝術增添了一種新的維度,使其在視覺表現上更為豐富和多變。
畫琺瑯,又稱為彩繪琺瑯,是一種在琺瑯工藝中較晚出現的形式,它在康熙年間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地區得到發展和推廣。廣東地區因其獨特的稱謂,將這種工藝稱為“燒青”、“廣琺瑯”或“洋琺瑯”。
與掐絲琺瑯的制作工藝不同,畫琺瑯的制作流程首先包括在金屬胎體上均勻涂抹一層白色琺瑯釉料,然后將其放入窯中進行燒結。燒結后的胎體表面會形成一層平滑的白色基底,為接下來的彩繪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畫布。
工匠們隨后會使用一系列色彩鮮艷的琺瑯釉料,如紅、黃、藍、白、綠、赭、紫等,在白色基底上精心繪制各種圖案。這些圖案可以是傳統的花鳥、山水、人物等,也可以是其他各種富有藝術感的設計。繪制完成后,作品再次入窯進行焙燒,以使琺瑯釉料與胎體緊密結合,并展現出鮮艷的色彩效果。最后,部分作品還會經過鍍金工藝,增添其華麗與貴重感。
畫琺瑯以其輕盈、明亮、色彩絢麗的特點,很快在中國流行開來,并成為琺瑯藝術中一種極具特色和藝術價值的形式。它不僅展現了工匠們精湛的繪畫技藝,也體現了琺瑯工藝的多樣性和創新精神。
畫琺瑯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朝代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和繁榮,每個時期的作品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點:康熙時期:康熙時期的畫琺瑯以其釉色鮮亮、潔凈著稱。紋飾多采用寫實的花卉圖案或圖案化的花卉設計,展現出一種自然生動的美感。
雍正時期:雍正年間的畫琺瑯在器型制作上更為精細、工整,特別是其黑釉的光澤度,被認為是超越了康熙和乾隆兩朝的。這一時期的作品在工藝上追求極致的完美。乾隆時期:乾隆年間的畫琺瑯在裝飾風格上趨向于“稠密”和“細致”,喜歡使用堆砌式的裝飾手法,同時融入了中西合璧的元素。在工藝上,乾隆時期的畫琺瑯開始與內填琺瑯、掐絲琺瑯等其他琺瑯工藝相結合,創造出更為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
銅胎畫琺瑯:作為畫琺瑯中最早出現的品種,銅胎畫琺瑯在工藝上與掐絲琺瑯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裝飾風格上則借鑒了瓷器的色彩運用,使得作品既有金屬的質感,又有瓷器的細膩。瓷胎畫琺瑯:又稱為琺瑯彩,是瓷器中的高端品種。它結合了瓷器的精致和琺瑯的絢麗,通常用于制作宮廷御用的珍貴器皿,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都非常高。
這三個時期的畫琺瑯作品不僅在技術上有所創新,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也各具特色,充分展現了清代琺瑯工藝的高超技藝和豐富多樣的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