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道杯,大家都知道是泡茶時盛裝茶湯,并均勻茶湯分到品茗杯中的茶具。
有陶、瓷、紫砂、金屬、玻璃等各種材質,有執壺形、側把形等帶把的,也有無把的公道杯。
但最早的公道杯可沒有這么簡單~看過后,你也會像小懂一樣,對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
最早的公道杯
關于“公道杯”的發明年代,眾說不一,至今也沒出現最具說服力的證據。
但從現有資料看,它最早出現在東漢,當時這種酒器為樽形,叫常滿樽。后晉時期,已有人將常滿樽改為欹(qī)器型的陽燧(suì)樽。
在元代和遼代的時候,公道杯作為酒器出現了。那時候,古人利用物理學中的“虹吸原理”制成這種器具去治理貪酒的人。
▲最早的公道杯
虹吸原理
虹吸管隱藏在小瓷人體內,一端與杯中液體連通,一端穿過杯底與杯外空氣連通。
當杯中水位低于虹吸管頂部時,虹吸管管內頂部左右兩邊均為一個大氣壓,液體不能從杯底流出。
當水位等于或超過虹吸管頂部時,虹吸管管內頂部右邊壓強增大,數量上等于大氣壓加上杯中深度為液面到虹吸管右端管口的靜壓強,此時水從杯底排出,直至杯內水面與虹吸管右端管口平齊為止。
所以,公道杯裝水極限深度與虹吸管頂端平齊,過少,公道杯不能排液;過多,液體會泄漏遺盡。
若公道杯開始排液即停止注液,那么,公道杯每次排液量總會一致,不管事先是否在杯中注入液體,排液量很是“公道”。
這個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公道杯盛酒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的酒就會全部漏掉,最后一滴不剩。
沒想到吧,古代的公道杯是永遠裝不滿的,這個飽含古人智慧的產物,也蘊藏了一個道理:滿招損、謙受益,令人受益匪淺。
據說,最早給這種杯命名的人是朱元璋,看來在過去,公道杯也算是皇室御品了。
古時的公道杯和現在的就是兩碼事!共同點就是占了“公道”二字,那現在的公道杯又是怎么來的呢?
如今的公道杯
現在茶桌上必備的公道杯,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從臺灣傳入內地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協調茶湯濃稠度。
這是因為我們在用紫砂壺或者蓋碗泡茶時,由于注水的先后時間差,都會出現茶湯下層濃上層淡的情況,這樣在分茶時,品飲難免會造成差異。
所以會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倒茶手法,來均勻茶湯濃度。
公道杯出現后,泡好的茶湯先從主泡器具倒入公道杯中,濃淡的茶湯在杯中進行充分的融合后,再逐次分到品茗杯,這樣就保持了茶湯的濃淡一致。
在這里小懂也要糾正個錯誤,“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說法只適用主泡器直接分茶,公道杯分茶就不用這么做了。
而且如果沒有茶漏濾凈茶渣,在倒入公道杯中后,靜置幾秒,可以沉淀茶渣,更好的保證了品飲的口感。
公道杯挑選小技巧
挑選公道杯時,其容量大小應與茶壺或茶蓋碗相配,公道杯應該稍大于壺和蓋碗;
選擇透明的公道杯容易觀察湯色,選擇紫砂、柴燒等材質的公杯可以增益茶香;
公道杯的造型中,任何開口的造型,都應以使茶湯能流暢傾倒為原則。
現在的公道杯,雖然與古時不同,但它們“公道”精神依舊,把茶一視同仁分給每一位人,公道自然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