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醫是老百姓治病的最主要的手段,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中,出現了許多醫術精湛,受到老百姓愛戴,醫德高尚的名醫,這些名醫各自有自己擅長的方面,下面為大家介紹中國古代10名醫的治病之道吧!
1、針灸之祖——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托名黃帝與岐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治療方法多用針刺,故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亦特別詳細。對俞穴和刺闔、刺禁等記錄較詳。
黃帝,《史記》中的五帝之首。傳黃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又居姬水,后改為姬姓。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是中國宗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學者以文獻證據認為是始于晚清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從中國遠古傳說的三皇與五帝中脫穎而出,成為成為漢民族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祖先。
2、脈學倡導者——扁鵲
姓秦,名越人,姬姓,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載有他的傳記病案。并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
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司馬遷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張仲景贊賞不絕地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扁鵲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去治療各種病癥。他自說:“越人之為方,不等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說,扁鵲奠定了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中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圣”、“古代醫學的奠基者。”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3、外科之祖——華陀
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后漢末沛國(今安徽毫州)人。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如醉腸洗滌,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后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于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
華佗高明之處,就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新的學說。最突出的,應數麻醉術—酒服麻沸散的發明和體育療法“五禽之戲”的創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藥品作為麻醉劑,在華佗之前就有人使用。華佗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發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正式用于醫學,從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術的技術和療效,并擴大了手術治療的范圍。
“五禽之戲”,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關節都能得到舒展的醫療體操。動作是模仿虎撲動前肢、鹿伸轉頭頸、熊伏倒站起、猿腳尖縱跳、鳥展翅飛翔等。
4、醫圣——張仲景
張仲景,漢末向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名機。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張仲景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后來成為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圣,方中之祖。”東漢末年,連年混戰,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張仲景目擊心傷。“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于是,他發憤研究醫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曾在長沙做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百姓進來。為紀念張仲景,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里給病人看病的醫生,通稱“坐堂”,那醫生就叫“坐堂醫生”。
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
5、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撲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著有《肘后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他在醫學和制藥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后救卒方》。
《抱樸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內篇屬于道教的著作。但其中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
《肘后救卒方》簡稱《肘后方》,收錄的方藥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藥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后隨行,即使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
葛洪治學嚴謹,幾十年如一日,自經史百家到短雜文章,共讀了近萬卷。他對苦讀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他說:“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盡日中而不釋,饑寒危困而不廢,豈以有求于世哉,誠樂之自然也”。“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這是晉代科學家葛洪在治學上的一句名言。
6、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今陜西輝縣)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扯謊采“長生不老藥”獻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藥時摔死,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孫思邈特別重視婦幼保健,是創建婦科的先驅。《歷代名醫圖贊》稱道:“唐孫真人,方藥絕倫,扶危拯弱,應效如神”。
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內容極為豐富。特別是,書中首創“復方”。《傷寒論》的體例是一病一方,而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發展為一病多方,還靈活變通了張仲景的“經方”。有時兩三個經方合成一個“復方”,以增強治療效果;有時一個經方分成幾個單方,以分別治療某種疾病。
《千金翼方》是對《千金要方》的補編。此書共三十卷,其中收錄了唐代以前本草書中所未有的藥物,補充了很多方劑和治療方法。這兩部書,合稱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
7、兒科之祖——錢乙
錢乙,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有《小兒藥證直訣》共三卷。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范例。
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后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錢乙在實踐中認識到,小兒的生理特點:“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其病理特征:“易虛易產,易寒易熱”。在診斷上,他主張從面部和眼部診察小兒的五臟疾病。在處方用藥方面,力戒妄攻、誤下與峻補,主張“柔潤”的原則。
錢乙著有《傷寒論指微》五卷,《嬰孺論》百篇等書,但皆散失不傳。現存《小兒藥證直訣》,或叫《小兒藥證真訣》。《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稱錢乙的書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
8、法醫之祖一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宋朝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杰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1247年總結宋代前法醫方面的經驗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9、藥圣——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藥,深人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余種,經27年的艱苦,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藥物共1758種,被譯為日、法、德、俄等國文字。
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艱苦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載方一萬多個,附圖一千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10、《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
吳謙,字文吉,清朝安徽翕欠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它是中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又最簡要的一種。
吳謙是清雍正、乾隆年間的名醫,曾任太醫院右院判。作為御醫,吳謙經常隨侍于皇帝身邊。乾隆五年(1740年)早春二月,乾隆帝患了感冒,吳謙、陳止敬等御醫“敬謹調理,甚屬勤勞,……且奏效甚速”,使乾隆帝很快就痊愈了。吳謙等因而受到了嘉獎。在為宮廷服務期間,吳謙多次受到這樣的恩賞。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詔令編纂醫書,命吳謙、劉裕鐸為總修官。作為總修官,吳謙為《醫宗金鑒》的成書做出了重要貢獻。吳謙認為,醫經典籍以及歷代各家醫書,存在著“詞奧難明、傳寫錯誤、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等問題,應予以“改正注釋,分別諸家是非”。
吳謙崇尚仲景學說。在撰著《醫宗金鑒》時,他參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的20余位醫家的著述,對這二部經典著作的原文逐條加以注釋,匯集諸注家之闡發,撰成《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17卷、《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8卷,列為《醫宗金鑒》全書之首。
《醫宗金鑒》是清乾隆帝敕命編纂的大型綜合性醫學叢書。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國力鼎盛,宮廷醫學也達到頂峰階段。乾隆皇帝務求標榜文治,于乾隆四年(1739)下諭太醫院編纂醫書:“爾等衙門該修醫書,以正醫學”。由大學士鄂爾泰和親王弘晝督辦,任命御醫吳謙、劉裕鐸擔任總修官(相當于主編),陳止敬擔任該書的經理提調官。為保證醫書的質量,選派有真知灼見、精通醫學、兼通文理的學者共同編纂,設纂修官14人,副纂修官12人,武維藩等作為纂修官參加了編寫。此外,還有審效官、謄錄官等人員,共70余人參加了編寫工作。編撰中,不僅選用了宮內所藏醫書,還廣泛征集天下新舊醫籍、家藏秘籍和世傳良方。
1742年,《醫宗金鑒》纂修完成,乾隆帝賜名為《醫宗金鑒》,并御賜編纂者每人一部書、一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自1749年起,清太醫院將《醫宗金鑒》定為醫學生教科書;這部書還廣泛流傳于民間,深受讀者的歡迎。
《醫宗金鑒》是作者們對18世紀以前的歷代醫學著作加以校訂、刪補,并節錄編輯而成書的,是宮廷醫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醫宗金鑒》一書,從醫學文獻校訂整理的角度體現了宮廷醫學的學術水準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