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紋樣是絲綢之路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其中有八大紋飾最為經典。
唐草紋
唐草紋也叫卷草紋,最早出現于敘利亞,為枝葉盤曲的藤蔓植物,莖上長有小花。當其傳到印度后,與蓮花紋結合,形成了二方連續的構圖方式。
南北朝時期,這一紋樣進入中國,之后多取牡丹枝葉,呈現華麗飽滿之感。
鳥銜花草紋
在鳥銜花草紋中,鳥多為鸞鳳、孔雀、大雁或鸚鵡,它們或飛翔或棲立,口中銜著的,有瑞草、花枝,也有瓔珞、同心結等等。
寶相花紋
寶相花是由蓮、菊、石榴、牡丹、葉紋、忍冬紋、云頭紋等綜合而成的花卉圖案。形態上,初唐以十字形為主,盛唐用圓形象征美滿,而晚唐多為米字型。
在花瓣、蓓蕾及枝葉的組合中,給人以工整對稱、疏密有序、動靜皆宜之感。
瑞錦紋
瑞錦紋由放射狀雪花演變而來,同樣融入了花、葉等自然元素,與寶相花有所類似。只不過,寶相花是分層移位的,而瑞錦紋花朵較小,結構簡單,寓意上對應了“瑞雪兆豐年”的吉兆,因此備受人們喜愛。
團窠紋
團窠紋是一種紋樣的骨架結構,團即圓的意思,而窠本意鳥居,所以這個紋路以封閉的圓形方式呈現。
排列上,它分為“小窠”“獨窠”“兩窠”“四窠”“鏡花”等類型,團窠與團窠間隙之間還可穿插十字花,觀感祥和,富有律動。
陵陽公樣
陵陽公樣屬于團窠紋的本土化體現,它不僅受波斯薩珊的聯珠團窠紋影響,還多了卷草團窠紋、寶相花團窠紋等樣式,并內置我國傳統的對雉、斗羊、翔鳳、游麟等瑞獸形象,成為蜀錦、唐磚上的獨特裝飾。
聯珠紋
聯珠紋為古波斯薩珊王朝流行的花紋,由一個個小圓有序排列,或形成條狀,或圍成環狀(團窠紋),內部畫有狩獵、翼馬,對獸或蓮花等圖案,體現出主次協調的秩序之美。
球路紋
球路紋與團窠紋一樣,是骨架結構,通常以一個大圓為中心,上下左右和四角配以若干小圓,相互套連,組成連續紋樣,其內有時則會填充鳥獸或幾何圖案。
從聯珠到花卉,唐代紋樣不僅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發展,也保存下不同文明所碰撞出,最璀璨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