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宮廷,一針一線,盡顯皇家氣派;流入民間,一繡一色,盡是人生百味。這就是令人嘆為觀止、驚艷世界的京繡藝術。
京繡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遼時興旺,在燕京曾設有繡院。元朝定都北京后,隨著封建王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宮廷為了更好地為其服務,集中中國各地優秀工匠進京,使這技藝進一步提高。
明代以后,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日趨擴大。
京繡的紋樣圖案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用諧音、會意、借代等方法,表達出祈福納祥、驅邪避惡的想法。
京繡針法中年較為特殊的是平金打籽繡,是以真金打成箔片后捻成線盤成吉祥圖,載結籽于上,精致華貴,豪華富麗。
京繡所創造的輝煌離不開其堅實的物質基礎,同其他繡種一樣,京繡刺繡時所用的工具都是由較為基本的繡花架或稱繡花繃子、針、繡花線、剪刀,絲綢類的底料等組成。
在針法上,京繡吸取了各地繡種精絕的技藝,有齊針繡、套針繡、滾針繡、施針繡、滾針繡、切針繡、平金繡、打籽繡、盤金繡、圈金繡等針法。其中,平金打籽繡是京繡最具有代表性的針法。
京繡的紋樣圖案追求寓意的吉祥,以龍鳳圖案、飛禽走獸、吉祥八寶、山水花鳥為主,通過諧音、象征、會意、借代等表現手法,傳達祈福納祥、驅邪避惡的美好愿望。
京繡中所用的繡線是蠶絲,蠶絲在南方叫絲,北方稱絨,故有的地方也將刺繡稱為“絨繡”。蠶絲可以染成各種繽紛的色彩,繡工們根據繡品的不同需要將絨團劈成細線。繡線劈的越細,繡出的作品也越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