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個傳說,只要成為帝王,便會得到十二種神秘的自然力量,輔佐他成為至善至美至上的明君。后來,代表這十二種力量的圖案,就被印在了帝王的衣服上,以“象其德也”,這些圖案便是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是什么
在出土的實物中,明定陵神宗皇帝朱翎鈞的龍袍是最早的、帶有“十二章紋”的實物。
▲神宗皇帝朱翎鈞
這件“緙絲十二章紋袞服”出土時,袞服上帶有絹制標簽,上寫“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袞服”等字樣。由此可知該袞服的確切年代為公元1617年。
在這件袞服上,龍紋最突出,共有十二團龍,分別織于兩肩和前后襟上。另外,兩肩織日、月,背織星辰、山,兩袖飾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種紋飾分別列于前后襟團龍兩側,共列十二章紋。
明代洪武十六年明文規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袞冕“玄衣黃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織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繡于裳”。
此袞服與明制符合,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物。袞服開棺后迅速氧化,出土時面料已呈深駝色,各色圖案均有破損,但仍可見其概貌。
▲博物館復制出的明定陵十二章紋袞服
十二章紋具體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圖案,各有不同的寓意。
▲十二章紋圖案
宋代的聶學義在《三禮圖》中結合《周禮?春官?司服》的說法,總結了十二章紋的含義。下面就以定陵博物館出土的“明神宗緙絲十二章紋袞服”一比一復原品為例,詳細解說十二章紋的含義。
【華蟲】
華蟲,即錦雞,“取其文理”(文采),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粉米】
粉米,即白米,取其“養人”(滋養),象征帝王給養著人民。
【藻】
藻,取其潔凈,象征帝王品行高潔。
【黻】
黻,是兩個相背的“己”字,取其“背惡向善”(明辨),代表帝王明辨是非。
【火】
火,取其光明,象征帝王光明磊落。
【宗彝】
宗彝,取其忠孝,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
【山】
山,“取其人所仰”(穩定),代表帝王的穩重。
【日、月、星辰】
日、月、星辰,“取其明也”(照臨),代表皇權照臨四方。
【龍】
龍,“取其能變化”(應變),象征帝王們善于審時度勢。
【黼】
黼,即斧頭,取其“割斷”(果斷),象征帝王干練果敢。
十二章紋,來源于天地自然,是自然物的美學提煉。將自然物的美好寓意賦予帝王,使帝王成為了天地間至善至美至大的化身。
十二章紋的演變
西周時產生十二種紋飾:
十二章紋最早產生于西周時代,《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這段記載只說明了周代有這些服裝紋飾流行,并沒有指明十二章紋是周代天子的禮服紋飾。
東漢時確立為帝王專屬:
從歷史材料可見,章服制度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十二章紋確立為重大的禮儀用紋飾,明確可查的是在東漢永平年間。
永平二年(公元59年),孝明皇帝詔有司博采、《禮記》、《尚書》等史籍,制定了詳細的祭祀服飾及朝服制度,確定了漢代的服飾禮儀制度。
朝廷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逗蠛菏·輿服下》)。即不同的身份地位,能用的章紋數量也不一樣。
自此以后,十二章紋被歷代帝王相繼仿用。
隋代確立了每個章紋在龍袍上的固定位置:
十二章紋作為帝王專屬紋飾的完全確立,是在隋大業元年。
隋煬帝詔定了章服之制,并規定了十二章紋在皇帝“袞冕”上的具體位置:“于左右髆上為日月各一,當后領下而為星辰,又山龍九物,各重行十二,……衣質以玄,如山、龍、華蟲、火、宗彝等,并織成為五物:裳質以纁,加藻、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數,此為九章,兼上三辰(指日、月、星),而備十二也。”
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于后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至于皇太子、侯伯、子男、孤卿、諸侯,則分別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隋書·禮儀七》)。
明代維持了十二章紋的規制:
從明代弘治皇帝袞服上的十二章紋,就能看得出來。
▲前裳部分的十二章紋
清代,十二章紋地位下降:
到清代,十二章紋漸失其主要地位,演變為多種裝飾圖案中的一種,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位置。
十二章紋的落幕:
十二章紋最后作為皇帝正統出現是什么時間呢?是洪憲元年。袁世凱老爺子穿著有十二章紋的袍子最后體驗了一把帝制。從這張照片上可以看到袁老爺子胸前的十二章紋。
十二章紋伴隨中華帝制走過了興盛與衰落,如今已經歸于沉寂。它從歷史中來,要想了解它,也需投身到歷史的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