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非遺大省”,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整理了浙江十大著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名錄,其中包括越劇、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紹興黃酒、金華火腿、白蛇傳說·梁祝傳說、麗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海寧皮影戲等浙江著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來看看吧。
01、越劇
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其發源于浙江紹興嵊州,當時稱為“的篤班”。2006年,上海越劇藝術傳習所(上海越劇院)、嵊州市越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08年,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尹派)項目。
02、桑蠶絲織技藝
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是一種包括栽桑、養蠶、巢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是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著名的傳統技藝。
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藝以浙江省為主提出申報,以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和江蘇蘇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共同作為蠶桑生產的主產區和蠶桑絲織文化保護地,被聯合國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03、紹興酒
紹興酒,又稱紹興黃酒、紹興老酒,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中國黃酒的杰出代表、浙江省紹興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也是浙江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紹興灑具有誘人的馥郁芳香,早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色清味醇,分為元紅酒、加飯酒、苦釀酒,香雪酒四個品種。
04、火腿制作工藝
金華火腿又稱火瞳,與西湖龍井、紹興黃酒并列為譽滿全球的浙江“三寶”,以鮮艷的色澤、獨特的芳香、誘人的風味、美觀的外形,即色、香、味、形“四絕”而聞名天下。金華火腿腌制技藝始于唐而盛于宋,有1200多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5、白蛇傳說
白蛇傳說與梁祝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一起并稱為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其中,白蛇傳說與梁祝傳說都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浙江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杭州市白蛇傳傳說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顆璀率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許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達了廣大人民對人性解放的渴望,傳說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傳統習俗,使白蛇傳成為我國民俗文化信息最為豐富的口頭遺產之一。
06、龍泉青瓷燒制工藝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制作與技能性主要表現在原料配制、成型裝飾、高溫燒成等方面。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服務人類生活,其成品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陳設瓷、裝飾瓷、茶具、餐具等,是燒制技術與藝術表現的完美結合。龍泉窯燒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寧靜,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表現。
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唯一入選”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07、海寧皮影戲
海寧皮影戲是江南皮影戲的典型代表,唱詞和道白為海寧方言,是民間婚嫁、壽慶、祈神等場合的常演節目。海寧皮影戲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戲演藝、聲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傳統樣式和表演精華,又與海寧當地的民間小調、手打支藝和生活習俗相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寧皮影戲。
海寧皮影戲與甘肅的環縣皮影、陜西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河北唐山皮影戲等一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8、樂清細紋刻紙
樂清細紋刻紙是浙江省溫州樂清市傳統美術,是中國傳統勇紙中的典型代表,源于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樂清細紋刻紙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圖案細如發絲,工而不膩,纖而不繁,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細,藝人能在一寸見方的紙上刻出40根細紋線條,技藝高超的甚至能刻60、70根。細紋刻紙的工藝使各種民間圖案紋樣都能在幾厘米見方的紙上得到細致而豐富的表現,這使樂清細紋刻紙獲得了“中國剪紙的南宗代表”之稱。
樂清細紋刻紙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與蔚縣剪紙、安塞剪紙、主寧滿族剪紙等一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9、永嘉昆曲
昆曲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明萬歷年間,昆劇傳入溫州后,和溫州的戲曲聲腔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永嘉昆曲這個地方劇種。
永嘉昆曲,又稱永嘉昆劇、溫州昆劇,是流行在以浙江溫州為中心的浙南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永昆的聲腔既有與蘇昆同牌同調,也有同牌異調和獨有曲牌。演唱中不受傳統聯套官調規律限制,可以同宮異調聯套,甚至在某一曲牌中間轉調,呈現極大靈活性和豐富性。永嘉昆曲于2006年入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包含永嘉昆曲在內的中國昆曲“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榮譽。
10、甌繡
甌繡又稱畫簾,是流行于浙江省溫州一帶的傳統民間刺繡藝術,與蜀繡、粵繡、湘繡、蘇繡齊名,被稱為中國五大名繡,集傳統技法之大成而加以創新,其色彩日趨鮮艷,花色品種日漸豐富,主題明了、針法多變、繡面光亮、針腳平齊、神韻生動,是一種極富生命力的工藝品種,是浙江溫州“三雕一繡”特種工藝品之一,也是浙江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甌繡不僅被國家珍藏,還被作為國禮贈送,有“發繡外交”之說。甌繡制作工藝先后被評選為浙江省重點保護藝種之一、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其他名繡有溫州發繡、寧波金銀彩繡等等。
浙江省十大非遺,你了解了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促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延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保護和發展我們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