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中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小時候,長輩總說七夕晚上在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織女說悄悄話。適逢七夕至,讓我們一起跨越河漢,走進古人的浪漫故事。
01、拜織女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月七為七姐(織女星)的誕辰,拜織女祈福、乞巧是七夕的重要習俗之一。
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于是每逢七夕,古代的女子們都會在星空之下搭起供桌,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向織女祈求智慧、巧藝和美滿姻緣。
02、穿針乞巧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
七夕節,女子們通過“穿針乞巧”、“丟巧針”、“浮針取巧”等各種方式表達自己對手巧的向往。
其中,“穿針乞巧”是最普遍的乞巧方式。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得到的巧越多。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即描寫了長安城的七夕之夜家家乞巧、戶戶穿針、朝野上下共慶七夕的盛況。
03、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古代一種流行的乞巧方式。喜蛛,是一種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樹木上常能見到,被古人當做喜事之兆。
每年七夕之前,女子們四處尋找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發現蜘蛛結的網又大又漂亮,就代表著盒子的主人會成為靈巧的女孩子。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曾記載,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span>
04、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先將發面團放入具有石榴、蘋果、小雞、小豬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模具中,再將成形后的小餅油炸或烙食。
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05、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供奉的小泥偶,后來成為兒童玩具。它用士木等雕塑成可愛童子的模樣,并穿上漂亮衣飾,是女子們七夕“乞子”的必備神器。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06、曬書曝衣
古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盛行。東漢《四民月令》記載,每到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
古時傳說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發霉,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世說新語》中記載了東晉名士郝隆曬書的逸事。七月七日,郝隆見富裕人家暴曬綾羅綢緞,就仰臥太陽下,露出肚子。有人問,你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在曬腹中書,花樣夸自己,肚里都是學問。
07、拜魁星
古代文人還有七夕拜魁星的風俗。農歷七月初七,這天不僅是織女的誕辰,還是“魁星”的生日。
“七夕女兒??椗?,男士廟中拜魁星。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七月七日,女子忙于拜織女,祈求心靈手巧,而男子則忙于祭魁星,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08、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
所謂投針驗巧,即是先準備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七夕節發展到今天,仍然充滿著浪漫色彩,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對于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很多年輕男女會選擇在七夕節表白或領證結婚,讓牛郎織女見證自己矢志不渝的愛情,祝大家有情人鐘情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