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以生產黑釉瓷器著稱。建窯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產品以碗類居多,文獻稱之為“甌”或“盞”,統稱為“建盞”。
建盞的盛行,源于宋代茶文化興起。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高速發展的時期,社會生活呈現平民化、世俗化和人文化的趨勢。宋人不斷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提煉高雅的情趣,注重精神和意境的追求,為后世的社會生活奠定了風雅的基調。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的“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正是宋代文人閑適雅致生活的體現,點茶即為其中之代表。
五代到北宋初年,點茶技法趨于復雜。斗茶作為窮極精巧的飲茶方式的標志,起源于晚唐五代時期的建州,時稱“茗戰”,是一種對茶和點茶技巧的評比與較量,講究茶味、茶香和點茶過程中所產生茶沫湯花的變化。北宋時期,建州斗茶習俗已聞名全國。
“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展出的當代建盞作品。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北宋中期,時任福建路轉運使蔡襄,對源自建州民間的斗茶習俗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并撰寫《茶錄》一書。此后,斗茶習俗逐漸登上大雅之堂,并先在宮廷和士大夫階層傳播,后逐漸深入民間。與此同時,建盞開始流行,成為與斗茶之風珠聯璧合的風雅之物。
關于斗茶的流程,蔡襄《茶錄》有詳細記載,大體分為三步:第一步,研茶熁盞,將茶餅微火烤干,再用碾船碾成細末,放入烘烤過的茶盞;第二步,調膏點注,以木炭煎清泉活水,再用湯瓶注入茶盞,調和茶末如濃膏,再輪番點注初沸之水,注水速度需急緩適當;第三步,擊拂候湯,點注的同時以茶筅擊拂茶湯,使之泛起湯花,茶沫湯花緊貼盞沿,使之不退者稱為“咬盞”,“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者為絕佳”。
斗茶過程中,評定茶沫以“色白為貴”。與其他茶盞相比,黑釉建盞更能襯托茶色,讓白色茶沫充分呈現。兔毫、鷓鴣斑、油滴等紋飾也讓茶水煥發出明快的色彩,令人賞心悅目。
建盞的風靡,也與宋徽宗的喜愛關系緊密。酷愛文學藝術的徽宗,也精于茶事和建盞的研究,曾寫下“螺鈿珠璣寶合(盒)裝,玻璃甕里建芽香。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入醉鄉”的詩句。大觀元年(1107),徽宗作《大觀茶論》,文中對建盞的分類和功能進行了詳細介紹。政和二年(1112),徽宗以建窯兔毫盞、惠山泉烹太平嘉瑞貢茶,賜予蔡京飲之。宣和元年(1119),徽宗親自為群臣點茶,史稱“天子布茶”。
城市作為當時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是建窯黑釉瓷器的主要消費地。建盞集中發現于福州、泉州、杭州、寧波等沿海城市遺址,主要是為了滿足士大夫和市民階層對高端茶器的需求。此外,建盞在其生產的鼎盛時期一度為北宋宮廷所用,建陽大路后門山、源頭坑等窯址,均出土帶有“供御”或“進琖”銘文的器物,印證了建盞作為供御茶器的事實。
宋代茶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廣泛傳播,開啟了以建盞為代表的黑釉盞對外輸出的歷程。北宋晚期以后,隨著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建窯瓷器逐步輸入日本和朝鮮半島等國家和地區,并對當地的茶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尤其在日本,建盞與其茶道文化的發展關系緊密。據考證,南宋時期,日本僧人在浙江天目山研習佛法期間使用產自建州的建盞飲茶,后將之帶回日本予以推廣,備受推崇,建盞因此成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符號。
身著傳統服飾的工作人員在展覽現場展示點茶技藝。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
目前,出水建盞的情況僅見于韓國新安沉船、韓國泰安馬島Ⅱ區沉船和日本倉木崎海底沉船。而中國近海沉船出水黑釉盞多為東張窯、磁灶窯和遇林亭窯的產品,時代集中在南宋中期至元早期??梢钥闯?,受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海外貿易低谷期影響,以及建窯自身燒制成本、產量、消費人群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建盞在當時并不是大宗的外銷產品,可能是一種具有相當稀缺性的“寶物”。
日本是建盞的主要輸入地。21世紀以來,在日本博多灣海底及博多遺址發現了數量不菲的中國瓷器,其中就包括建盞。1323年,一艘從中國開往日本博多的商船,途經韓國西南端的全羅南道新安海域時不幸沉沒。船上貨品具公私兼有的貿易性質,共出水瓷器20000余件,其中68件建盞均為宋代傳世品。彼時,建窯已停燒黑釉盞,這些已被元朝人棄用的建盞、吉州窯盞、贛州窯柳斗罐等宋人用茶器,出現在開往日本的新安商船上,與元朝江南地區點茶法、傳統臘茶的衰落,日本鐮倉時代禪宗寺院的興盛、武士階層的崛起及“唐物”需求的空前擴大等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宋元時期,受建窯制瓷工藝輻射和產品風格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生產黑釉瓷器的窯業群體,集中分布于閩北、閩東以及江西、浙江和安徽等地。主要窯場有武夷山遇林亭窯、福清東張窯、延平茶洋窯、建甌小松窯、光澤茅店窯、松溪蛔場窯等。這些窯場既吸收了建窯瓷器的工藝和特色,同時也擁有自身的獨特風格。建窯的工藝技術對日本的制瓷業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著名的“瀨戶燒”即為仿燒建窯的產品。
“一盞一世界”,走進建盞的廣闊天地中,領略土與火鍛造出的璀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