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古建筑絕大多數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形式,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所以其耐火等級很低,具有特別良好的燃燒和傳播火焰的條件。在發生火災時,整個建筑猶如架滿了干柴的爐膛,而屋頂嚴實緊密,內部的煙熱不易散發,溫度容易積聚,迅速導致“轟燃”。
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構件,表面積大,木材的裂縫和拼接的縫隙多,再加上大多數通風條件比較好,有的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巔,發生火災后火勢蔓延快,燃燒猛烈,極易形成立體燃燒。但我國古代建筑中也大量運用古代防火技術,使得大量木質結構的古民居能夠完好地保存至今。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安徽省的宏村,最早就是因為防止火災而建成的。
明朝萬歷年間,汪氏族人出于防御火患的心理,集資在村南面開挖了一座人工湖,在風水師的指點下,按照仿生學的原理,精心構筑了一個奇特而又很具科學性的“牛形村落水系”,那流經家家戶戶門前九曲十八彎的370余丈水渠狀似“牛腸”,月沼和南湖形如“牛胃”,配上狀如“牛角”的參天古樹和象征“牛腿”的四座古橋,在藍天白云、菜花稻田簇擁下,宏村宛如一頭耕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宏村水系的巧妙建造,雖然首先是為了防御火患,但圍繞全村的流水,不僅給宏村帶來了靈氣,還方便了生活用水,調節了氣候,凈化了空氣,美化了環境。為加強皇宮的水源建設,古人還在皇宮前建起了具有明顯消防特點的“護城河”。像故宮的護城河:紫禁城外有護城河,天安門前有外金水河,太和門前有內金水河。在重要的建筑前引來充足水源,無疑是一種高明的治火措施。
明代,為保存關系到皇帝威嚴的鑾駕儀仗倉庫萬無一失,在建筑設計防火上相當講究,除了倉庫沿護城河設置外,還建造了絕對可靠的防火隔墻。每隔7間房屋空出1間,并將這間房屋的四壁砌成無門窗的磚墻;然后,在房間內充填三合土,直到頂部用夯壓實。最后,封磚蓋瓦。這樣,從外部看,是一間無門無窗的房屋;從內部看,卻是一堵5米厚的防火墻,實際上是一種防火隔離帶。這是我國古人的一大創造,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白墻青瓦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它具有防火和防風的作用。據碑文記載:明代正德年間,徽州城里地域狹小而居民眾多,所建房屋鱗次櫛比,屋舍之間沒有足夠間隙,因此,最令人擔心的就是發生火災?;馂挠袝r一年發生一起,有時一年發生幾起,令百姓苦不堪言。這里的幾任知府曾將火災的發生歸之于氣數,始終想不出具體的辦法防止火災。太守何歆上任后,提出了“隆災在天,防患在人,治墻,其上策也”的唯物主義火災觀。
弘治癸亥年(1503年)的夏天,何歆以一名御史的身份來徽州做知府,一到任就追查以前的錯誤做法。他走遍城中街巷,實地察看之后,嘆息說:“百姓居住得太稠密了,又沒有防火措施來防止火災,難怪幾千幾百戶人家會在頃刻之間被燒為灰燼??!”他下令要“五戶人家組成一伍,列在第五戶的人家將地基收縮一尺六寸作為墻的墻基,不出地基的人家出錢財買磚石、出勞力,違背命令的將判罪”。每天在政事閑暇之時,何歆偕同幕僚走街進巷,為百姓建火墻出謀劃策。他向百姓講述防火規則,曉以利害。不出一個月,徽州城里城外所建的火墻有2000多道。其余鄉鎮也都嚴格遵守命令,每處所建的火墻都不低于1000多道。如此一來,大規?;馂陌l生的頻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