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德興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入選上饒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德興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的起源和發展
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有土著文化的根基與延續,也有外來和鄰境文化的浸潤。自唐時發端,宋時發展,明清時期定型。傳承方式多為師徒口口相授,手手親傳,以工匠代替建筑師。民國時期因當地戰亂和血吸蟲病流行而衰落。建國后,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建房高潮時重又時興。九十年代磚混結構成為當地農村主要建筑方式后漸趨衰落。
圖|木匠工具、刨、鑿、鉆、墨斗、剝皮刀、鏟
鵝卵石營造人員的服飾根據角色不同而定。如道士(有時由木匠兼任)服飾為道士服;石匠、木匠服飾為家常服飾;吹打先生樂器主要有鑼、鼓、镲、鈸、嗩吶等。器具主要有木匠中大木作的墨斗、魯班尺、三角尺、刀、魯班斧、魯班鋸、刨、鑿、鉆、鏟、五尺桿等。石匠中小石匠的泥刀、吊線等,地理先生的羅盤。
德興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的內容和特征
鵝卵石民居的房屋也謂“陽宅”,當地鵝卵石民居選地要注意風水極“向山”。大多選擇艮山坤向,即坐正東北向正西南,兼顧“不占好地”的原則,地形選擇靠山靠畔。有“靠山靠畔,三年人丁旺”的講究。主要環節有“踏地”、“封包”兩項。
房屋布局一般“不占好地”,要臨河背山,各幢房屋相隔一定距離,便于生活起居和消防、戰亂疏散等。外墻墻體結構為實體墻。為采用灰泥粘接石材砌筑的“卵石砌”。屋內木結構為穿斗式柱梁構造。直接用木柱承檁,檁上架椽,大木用料較少。構建穿斗式架構時,先確定屋頂所需檁數。然后,沿房屋進深方向依檁數立一排木柱,每柱上架一檁,檁上布椽,屋面重量直接由檁傳至柱,再傳至地表支撐面。為保證多根立柱整體的穩定性,還使用穿枋和斗枋這兩種構件。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橫向貫穿起來,形成一榀形構架。
同時,每兩榀構架之間以斗枋連接,形成穩定的空間構架。設有主梁、貓梁、月梁等梁,但各種梁均不承重。并有銅皮、紗帽等裝飾建筑構件。建造時可先在地面上拼裝成整榀屋架,然后豎立搭建,也方便施工。此外,較密的立柱也便于安裝壁板和。在一些穿斗式架構中,將原來每根柱都落地的做法改為每隔一根柱才落地,同時將不落地的柱子截短騎在穿枋上,以減少一半立柱數量,從而達到省時省料,又能減少立柱數量擴展有效利用空間的目的。房屋外墻體與內部木結構分離,確保“墻倒屋不塌”,利于房屋安全和便于維修。
圖|陳坊村鵝卵石民居群實體
主要建材為石料、木料,另有灰料等。東家根據需要將選揀的建材陸續搬運至建房場地。卵石選用質地堅硬,無風化剝落和裂紋,一頭帶平頭,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石材。對表面的泥垢、水銹等雜質砌筑前清理干凈。起墻腳的卵石一般于河流上游選取,要大,要平,要方;墻體石料一般于河流中游選取,忌兩頭尖,忌形狀過圓。
木料主要選取山中生長30年以上的杉木,刨皮陰干待用。灰料的選擇:為黃泥、細沙、石灰。黃泥于山中挖取,以富有黏性為佳;細沙于河中篩取,要淘洗干凈。石灰于山中取石,松柴窯內高溫鍛燒,以干凈生白為上,自然風化待用。
圖|陳坊村鵝卵石民居群實體
德興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的重要價值
德興鵝卵石民居營造講究風水、布局、落位、朝向,以方便應對獨特的山地自然環境和方便山地生活、耕作、避災等。由于古越族建筑形制的獨特孑遺。穿斗式結構經“榨樓板”工序后,形成干欄式結構,為建筑演進歷史提供了參照。
同時,它也是漢民族吳越民系(江浙民系)民俗事象的“活化石”。技藝與大量民俗活動結合,體現了吳越民系兼收并蓄、節儉實用、予取有度,敬畏自然的獨特文化意識,為研究吳越文化精神提供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