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水”是中國古代風水術的一個俗語。所謂“依山”,指城池、宮殿、陵寢、村莊與寺觀等的北部為山脈,風水術稱為“靠山”;“傍水”,指中國古代宮室及其群體組合環境的南部有水系,最好呈水抱的態勢,須有活水環繞。又,建筑環境的東南部必須有水系,風水術稱為“水口”,才算“好風水”。
中國古代風水學的原理在《周易》。《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后天八卦方位的人文理念,是風水術的理論基礎。氣是《周易》的基本易理之一。托名晉代郭璞《葬書》云:“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這里所說的“氣”,指人的生命之氣,有聚、散兩種存在方式。
《莊子》說:“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著時氣聚,有生命活力;死去則氣散,成為所謂“鬼魅幽魂”。氣本身,則無所謂生死,或者說氣是不死的。古人相信,人死后的氣呈散在狀態,修筑墳墓等,地理環境如封似閉,為的是讓所謂的氣,再度“聚之使不散”,不能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須講究陰陽和諧而適度的“風水之法”。
“風水之法”,有五個方面:“覓龍”,指尋找與確定建筑環境的龍脈所在;“觀水”,觀建筑環境東南部有無“水口”,觀環境內的位置、大小、長短、走向與水質的清濁、水流的湍急程度等;“察砂”,觀察建筑環境東西即左右有無山脈以及山巒的形態、大小、植被等,此即所謂“左青龍、右白虎”;“點穴”,古時以羅盤測定建筑環境的中心位置即地基所在;“正向”,理想的主體建筑,須坐北朝南。古人迷信,以為“好風水”,須達到“龍真”“水抱”“砂秀”“穴的”“向正”五大要求。
中國古代風水學關于建筑平面的基本模式為二,原于《周易》先天與后天八卦方位說。“先天”是指: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兌東南;“后天”是指:離南,坎北,震東,兌西,東北艮,西南坤,西北乾,東南巽。“先天”的乾、坤、離、坎,為四正卦方位。從南乾到北坤,實際上是整個明清北京的中軸線,同時是明清紫禁城的中軸線,坐落于太和殿中央的皇帝寶座,也安置在這一中軸線上。北京紫禁城的中軸線,確是出于風水的考慮。
這一中軸線的規劃、設計和營造,實際由一條從南到北,許多對稱而井井有序的建筑序列來體現的。這便是: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坤寧門、坤寧宮,到神武門。將這一系列建筑的中點,連成一條從南至北的直線,則便是北京城池的中軸。
這一中軸配以左右對稱的平面格局,使得整座明清北京紫禁城,呈現出群體組合的建筑、道路與大型庭院等因素的嚴正、規矩、有序與大氣的風格,象征皇家政治及其倫理等級的恢弘而神圣、嚴肅而嚴厲的風格。可見,紫禁城中軸線的設置,不僅僅是風水上的考慮。除此,還有與風水相諧的家國、朝廷最高意識形態上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