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頭地,衣錦還鄉,是千百年來傳統中國人的理想,古人功成名就,不忘造福桑梓,很多在外出將入相的名人,都為家鄉留下了精美傳世的建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那些沉淀在歷史中原汁原味的古代豪宅!
一、“民間故宮”——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十二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王家大院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是一座具有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恐怕中國沒有哪一家有王家那么大了,王家大院的院子總面積在25萬平方米以上,對游人開放的僅是建于乾隆、嘉慶年間的紅門堡、高家崖兩組建筑群,雖只占整個王家大院的五分之一,竟已容納了百余座院落、千余間房屋,真不愧“民間故宮”的雅號。
二、晉商風雅——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是一座具有北方漢族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古宅。
喬家大院設計之精巧,工藝之精細,體現了中國清代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具有相當高的觀賞、科研和歷史價值,是一座無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稱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三、宰相在鄉建了個小北京——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原名“中道莊”,后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
皇城相府總面積3.6萬平方米,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其由內城、外城、紫蕓阡等部分組成,御書樓金碧輝煌,中道莊巍峨壯觀,斗筑居府院連綿,河山樓雄偉險峻,藏兵洞層疊奇妙,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同時陳廷敬又是一代儒臣,他的故宅從而被為“文化巨宅”。
四、凝聚600年旺氣——牟氏莊園
牟氏莊園,又稱牟二黑莊園,坐落于山東省棲霞市城北古鎮都村。牟氏莊園建筑結構嚴謹,緊固墩實,雄偉莊重,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地主莊園,為歷史學者和民俗學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從而被譽為“百年莊園的活化石”。
據記載,清朝康熙年間,牟氏先祖牟國瓏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理特征,在這“背靠風彩山,面臨月牙河”的古鎮都村擇就了這方“旺氣之所在”的寶地,600年風雨之后,莊園“旺氣”仍在。
五、沈廳里的萬三傳奇——周莊沈廳
沈廳位于周莊富安橋東堍南側的南市街上,坐東朝西,七進五門樓,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間,占地兩千多平方米,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由沈萬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
在周莊的近千戶民居中,沈廳無疑是最為出挑的一個。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審視著六百年前的吳中巨富,或是為了得到某些啟迪和借鑒,或是為了滿足祈福的愿望,不管是什么身份,走進沈廳的每一個人,都會對沈萬三這個傳奇人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六、南方故宮——東陽盧宅
東陽盧宅,位于浙江東陽市東郊。盧氏自宋代定居于此,世代聚族而居,從明永樂十九年(1421)盧睿成中進士起,到清代中葉科第不絕,陸續興建了許多座規模宏大的宅第,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也是典型的家族聚居點。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在紐約列為2006年世界百大瀕臨危險的文化遺址。
盧宅的主體建筑位于浙江東陽城東門外,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天順六年(1462年),其后又不斷修建而成一區規模龐大的住宅群體。全宅占地約5公頃,由十余組按南北軸線布置的宅院所組成,房屋數千間,現存自明景泰至民國初的建筑20余座。
建筑群三面環水,南對筆架山。雅溪環繞,一條卵石小街貫穿東西,肅雍堂為主軸線,左右與之平行的有世德堂、大夫第、世進七第、五臺堂、柱史第、五云堂、冰玉堂等組建筑群。
盧宅是東陽匠幫的工匠技術最集中的體現,東陽幫在歷史上以精美逼真的木雕著名,在裝飾的同時依然能夠保證建筑的穩固,是傳統木工對木性最大程度的利用。
七、藏身僻壤的豪宅——劉氏莊園
劉氏莊園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此莊園建筑群由劉文彩始建于清末,至民國末年修建完成,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之一。
劉氏莊園是全國保存完好的地主莊園,其布局錯綜復雜,曲折幽深,新公館現名川西民俗博物館,其配置對稱,主次分明。莊園建筑為高墻深院封閉式院落,山墻壓頂,重門深巷,迂回曲折,宛若迷宮,充分體現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場。
八、破落的地主莊園氣派仍在——李家圩
李家圩地主莊園坐落在安徽霍邱縣城西山腳下,曾經是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至解放前夕,其在全國僅次于四川劉文彩的劉氏莊園。皖豫交界之地當年是紅色革命浪潮澎湃的地方,李家圩莊園經過炮彈的洗禮,極為遺憾的是此莊園沒有像山西喬家大院那樣得以完整地保存。但李家圩地主莊園深宅大院的格局仍存,冰冷的石獅子彷佛可以娓娓道來那段輝煌的往事。
九、米脂婆姨當家——姜氏莊園
姜氏莊園,位于陜西省米脂縣城東十五公里橋河岔鄉劉家峁村,是陜北大財主姜耀祖于清光緒年間投巨資歷時16年親自監修的私宅。相比其他盡情展示奢華氣派的地主莊園來說,它似乎崎嶇、孤單、封閉,但它“無處不雕,無處不琢”的“雕”藝術卻體現出獨到匠心的建筑科技和歷史藝術價值。
十、香火不絕——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中原活財神”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康氏家族前后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共計400余年,莊園也從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頂。康百萬莊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被視為“豫商的精神家園”。
不論是富麗堂皇的豪宅,還是小橋流水的村落,都離不開匠人們歷時數年的精心雕琢。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結著匠人文化的精粹,凸顯著屬于中國獨一無二的繁華盛景,這何嘗不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