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古燈始于戰國,多為青銅鑄造,以燃燒動物油脂照明。
造型上,有模仿日常器物的,比如盛腌菜肉醬的豆、放煮熟飯食的簋、專用祭祀宴饗的鼎。
也有人俑樣式的,類似手持長枝的男俑銅燈、騎于駱駝的女俑銅燈等。
還有多枝形的,代表當屬河北中山王陵出土的十五連盞燈,每節樹枝均可拆卸、游龍、小鳥、群猴、家奴顯現其中,趣味無窮。
到了漢代,燃料出現了蜂蜜所制的蜜蠟,燈的構造也有了很大創新。就拿長信宮燈來說吧,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身體中空,內置清水,手臂與燈體形成排煙管道,燃燈時煙溶于水,從而可以保證室內清潔。
此外,漢代還非常注重吉兆,鎏金羊形銅燈對應“祥”,彩繪雁魚銅燈對應“得魚”,朱雀銅燈對應“升仙”,都蘊含著極好寓意。
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瓷逐漸取代青銅。形制上,一方面,由于蠟燭的普及,燭臺燈開始增多。另一方面,在絲綢之路及佛教影響下,忍冬紋、聯珠紋、寶相花紋、蓮紋、獅紋等外來紋樣,都成為燈飾常客。
再者,動物托盞、圈足寬沿、自帶承盤的樣式,也變得非常流行。
時至隋唐,燃料又多了熔點很高的白蠟,這是白蠟幼蟲分泌所得。同時,彩陶技術被運用得爐火純青,黃釉、綠釉、紅陶、唐三彩紛紛上陣,令燈具觀感更顯繽紛。
還有一種省油燈,為有夾層的碗型,上層燃油,下層蓄水,通過降溫原理減少揮發,可以節省25%到30%的燈油,真正實現了節能減排。
宋元的陶瓷技藝達到頂峰,最具代表的是色澤雅致的青瓷燈、白瓷燈,而且由于家具增高,它們外形小巧,多以碗、盤和缽作燈盞和燭托,十分簡約便攜。
這一時期,除去之前的動物油脂,便宜的植物油已成為主燃料,所以燈具不再為貴族專有,也進入了百姓家庭。
明清時期,以雕花木架為骨,罩以各色絹紗、彩繪玻璃的六角、八角、十二角宮燈,均代表著古燈制作的最高水平。
比較常見的款式還有燭燈,它匯集了豐富的材質工藝,像錫制、翡翠、粉彩、青花、景泰藍、金銀嵌百寶、銅胎畫琺瑯等。
而有的燈會做成菩薩、童子樣式,傳遞宗教文化、有的燈會飾以書法、繪畫,呈現文人情懷,還有的燈會增添壽字、魚、蝠、鹿等元素,討個吉祥說法。
而后,隨著電燈普及,古燈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唯有燭火之光,還停留在過去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