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腳樓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一種特有的建筑形式,尤其在西南地區廣西、貴州、湖南、四川等省份,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地的吊腳樓也極為常見。
那吊腳樓從何而來?又為何會發展出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呢?
吊腳樓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下層架空,上層作居住用。或一半架在水中,或一半架在山地上。這種“底層架空”的建筑,屬于屬于“干欄式建筑”的范疇。因多一半懸空,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這種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地區。最早的干欄式建筑可追溯至寧波余姚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河姆渡遺址發掘出了數量眾多的木結構居民住房基址,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干欄式建筑的實物。
▲復原河姆渡干欄式建筑
為何要“吊腳”?
吊腳樓的“腳”,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吊腳樓的形式、風格與所處環境有直接關系。在不同的地區有著明顯不同的形式,常以順應自然的營建方式出現,最典型的有臨水吊腳樓和山地吊腳樓兩種。
【臨水吊腳樓】
吊腳樓臨水建造時,工匠常使建筑順應河流水系,通過支撐柱使吊腳樓主體一部分立于水面上,突顯與水的親近關系。吊腳樓朝向空間開闊之處,以尋求良好的視野景觀,形成兩岸遙相呼應,實現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氣和地層濕度大,干欄式建筑底層架空,對防潮和通風極為有利,創造出了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住在高處也更加安全,可以避免山區中猛獸的侵襲。這是古代少數民族智慧的體現,是一舉多得的舉措。
▲臨水吊腳樓
【山地吊腳樓】
吊腳樓在山地建造時,工匠常通過砌筑臺地或架空底層,因地制宜,以充分適應自然山體,塑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南方山地地形崎嶇,架起來的吊腳樓能在許多普通建筑無法搭建的土地條件下建立。節約占地面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很好的彌補了地形不足。
房屋的下層不設隔墻,里面作為豬、牛的畜棚或者堆放農具和雜物。上層住人,分客堂和臥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起支撐作用的主要是樓板層挑出的若干橫梁,廊柱輔助支撐,使挑廊穩固地懸吊在半空。
▲山地吊腳樓
吊腳樓廣泛分布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等地區。多成片分布,成吊腳樓群。錯落有致,連成一片,遠遠望去,綠樹翠竹掩映,炊煙薄霧繚繞,別有一番幽靜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