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國之君,統治者往往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取之不盡的財富,天下間所有的珍品,只要想,就會有人想盡一切辦法為他找到。
因此,幾乎在所有人的印象里,皇帝的生活,往往是后宮佳麗三千,每日享用天下珍饈,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代皇帝溥儀曾在自傳中表示,做皇帝時的自己甚至沒吃過一口熱飯。究其原因,不過是為了保命而已。
這是為何?古代帝王為了“防毒”都做了哪些措施?
古代皇帝吃飯時的講究
古往今來,皇帝這個位置總是被不少王孫貴族所覬覦,在亂世之中,也是不少英雄豪杰夢寐以求的最終目標。
然而,成為一國之君后,卻并不能就此高枕無憂。在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同時,皇帝也要時刻警惕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種危險。
行刺皇帝的方法有很多,下毒是最為悄無聲息的一種,操作也更加簡單,往往只要獲得“無色無味”的毒藥,而后再趁人不備放入皇帝的飯菜之中,便只用坐等“大功告成”就好。
不過,這樣的行刺方式,真正實踐的人卻并沒有多少,或者說,能夠實踐成功的屈指可數。要知道,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有過422任皇帝。
這其中,僅有二十多位皇帝死于“中毒”,還包括不少因為求仙問道,自行服用“丹藥”的,由此可見,“下毒”的行刺手段,雖然簡單方便,但成功率卻低的過分,而這都要歸功于皇室繁雜的吃飯流程。
在不少古裝電視劇中都有皇帝吃飯的情節,不是山珍海味,就是有美人相伴,不過電視劇的主要目的在于“故事情節”,并不會將皇家那套完整的吃飯流程一一呈現。
那么,古代皇帝在吃飯時,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要說起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最高層次的飲食,當屬“清宮御膳”為標志。
為了更加貼合皇室尊貴無比的身份,皇帝吃飯被稱之為“用膳”或者是“進膳”,同時,不說“吃飯”也是為了能夠避免說“飯”這個字,因為他和“犯人”的“犯”是同音。
此外,皇家的廚房,也被稱之為“御膳房”,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時“營業制”,只要皇帝有需求,就一定要滿足他的需求。
平日里,倘若皇帝處理政務忘記了吃飯,他身邊的內官便會在邊上提醒他,到飯點了,該用膳了。
接著,皇帝便會讓御前侍衛傳膳,總管太監便會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去將御膳房準備好的膳食端來,擺好。
這些菜肴,由御膳房的安排,膳食除了美味之外,還要保證營養均衡,讓皇上吃得開心,吃得放心。
當然了,這個菜單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御膳房的人,需要結合季節、皇上的身體狀況等等因素,先出一份菜單。
菜單上不僅要寫明每道菜所用食材,還要寫明每道菜的烹飪廚師,以便核查。而后再交給內務府大臣審核。
審核無誤之后,最后“定稿”的菜單才是皇帝的膳食。
這些菜肴在做好之后,會被盛在各式各樣的餐盤中,然后蓋上,直到皇帝坐在餐桌前,才能夠被打開。
但在打開之后,皇帝仍不能直接動筷子,因為流程還未走完。
流程太多,菜涼了
在膳食送達之后,太監們首先會在每一道菜上放置一個銀質的牌子,大部分毒素在遇到銀質物品時會產生化學反應,使其變黑。
因此,銀質牌子的作用便是第一步試毒。
畢竟,都去刺殺皇帝了,所用的“毒”必定不會被輕易查出,“無色無味”只是一個基礎,所以,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在銀牌之后,還并不能確定“安全”。
在銀牌放置完畢之后,由嘗膳太監把所有的菜都吃個遍,如果嘗膳太監安全,則另外一位太監便會高呼一聲“打碗蓋”。
在這之后,會有專人將放在菜肴之上的銀質牌子撤下,皇帝才開始正式用餐。不過,用餐期間的學問也有不少。
御膳經由外人層層把關之后,接下來就是皇帝自己負責的領域了。
作為“九五至尊”,皇帝在朝臣們乃至百姓們心中,都是具備一定威嚴的,同時也十分神秘,他們不僅并非喜形于色,甚至可是說是讓人捉摸不透。
不被人看透,不讓人知曉自己的喜好與弱點,是一個帝王最好的保護色。
所以,在吃飯時,即便是皇帝最愛吃的一道菜,也不能超過三筷子。因為在宮中會有專人記錄他每頓飯都曾吃過什么,甚至有些只是淺嘗一口都會被記錄在冊。
而每道菜至多只夾三筷子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即使真的有未被查出的毒,如果皇帝食用的不多,也不至于沒有任何搶救希望。
除此之外,皇帝的用膳地點也是不固定的。
在清朝,雍正之前的皇帝,普遍會在乾清宮用膳,之后的皇帝則在養心殿東暖閣。不過,平日里,皇帝偶爾會在宮里“晃蕩”,這個時候,他的身邊往往還帶著幾個背著桌子的太監。
如果皇帝想要吃飯,一聲“傳膳”令下,他們便要將自身攜帶的桌子擺開,而后由傳膳太監快步前往御膳房將皇帝的膳食帶來擺放好。
相比早期的宮廷飲食制度,紫禁城城內可謂是相當窮奢極欲。
清代以前的御膳房,在宮中相當于一個隸屬皇帝的獨立機構,平日里皇帝的飲食都由掌管飲食機構的尚膳監直接負責。
如果皇帝偶爾想要吃些菜單上沒有的,需要直接下旨于尚膳監,由尚膳監帶著憑證前往光祿寺領取食材才可。
但在清朝,負責皇帝飲食的御膳房歸內務府管,如果皇帝需要,則只要吩咐自己身邊的內官,再由其層層傳達就好。
不過在用膳時的規矩,卻也是同樣的繁瑣,一套流程走完,時間已經過去許久,難怪溥儀會抱怨稱自己“根本沒吃過一頓熱飯”。
然而,即便是如此嚴格的把控,卻也并非萬無一失。不過,有些人的死亡,卻不能歸咎于飲食流程的漏洞。
被“毒殺”的皇帝
公元342年,東晉第三任皇帝病逝,皇位本該由其長子司馬丕繼承,然而但是的司馬丕才剛剛兩歲,因此司馬丕的叔叔繼承皇位。
他的叔叔去世之后,司馬丕的堂兄弟司馬聃成為了下一任皇帝,然而司馬聃的壽命也不長久,才剛當上皇帝沒幾年就因病去世,他又沒有子嗣,因此皇位便重新落在了司馬丕的頭上。
只是讓人無奈的是,但司馬丕得到失而復得的皇位時,并不是特別高興,反而一門心思想著如何“作死”。
當然,在他自己看來,是在“求長生”。只是他所服用的所謂能夠延年益壽的“仙丹”,卻如“毒品”一般,雖然能夠使人健身亢奮,但對身體有害。
整日只知道服用“仙丹”,甚至不愿吃飯的司馬丕,逐漸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大臣們震驚于他的變化,紛紛勸他少吃些“仙丹”。
然而固執的皇帝,卻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之所以日益變差,是因為自己吃的“仙丹”量太少了,所以反而吃的更加頻繁了。
更加讓人無語的是,他不僅自己如瘋魔了一樣服用,還十分“熱心”的拉著自己的皇后一同服用。
結果皇后王氏由于服用“仙丹”,先司馬丕一步“羽化登仙”,而司馬丕則在王氏去世一個月后,也中毒身亡。
同司馬丕一樣,因為沉迷于“長生不老”而服用所謂“靈丹妙藥”死亡的皇帝有不少,唐朝的太宗李世民、武宗李炎、宣宗李忱等,明代的嘉靖帝、明孝宗、明世宗等。
由此可見,靠下毒殺害皇帝難以實行,但如果拿捏他們想要“長生”的心,以統治者貪婪的欲望,或許可行。
不過,真正被毒殺的皇帝,也并非沒有。
據專家考證,清朝的光緒皇帝,身體內的毒素遠遠超過常人,懷疑是被慈禧太后毒殺。巧的是,在光緒皇帝去世當天,確實曾經吃過慈禧派人送去的甜點。
這樣看來,即便真的登上高位,倘若手中無權,縱使再嚴謹的用膳流程,也不過是防了外人而已,如果是身邊之人下手,性命仍然難以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