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作為佛教藝術,要欣賞了解,首要的基礎是把握佛教藝術的題材,以及這些題材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的方法。
欣賞裝點洞窟的塑像和繪畫之前,先要把握洞窟的形制。洞窟的空間、結構,是洞內布局安排的一大關鍵。敦煌石窟開鑿時間長達一千年,因此洞窟形制也隨著佛教思潮和崇拜方式,因此洞窟形制有供僧侶們生活和坐禪修行的禪窟,以及供信眾繞柱觀佛像的中心塔柱式石窟。
敦煌石窟因不是石雕,洞窟內的塑像主要是木或石胎泥塑,彩繪壁畫亦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就使其比石雕的石窟更容易細膩表達人物神態、社會生活。
敦煌的塑像大多位于洞窟重點位置,佛、菩薩、弟子、金鋼、力士等為題材,這些神祇雖然或多或少受佛教造像的規定限制,但塑造者往往能獨出心裁,在細微處寄托情感。如盛唐第45窟西壁龕內保存的一鋪完整的七身彩塑,以如來為中心,兩側分別站著弟子、菩薩、天王。阿難雙手抱于腹前,身披紅色袈裟,內著僧祇衣,衣紋的刻畫簡潔、單純,胯部微微傾斜,神態安祥,在恭謹中透出青年的朝氣。
迦葉則老成持重,頗具長者風范,他一手平伸,一手上舉,慈祥的眼神中充滿睿智的光彩。這些彩塑寫實性很強,藝術家們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婦女、將軍等形象來塑造菩薩、天王,于是這些神看起來格外可親。另外,藝術家非常注重雕塑的群體性,這些彩塑一鋪多則五六身,多則十幾身,層次豐富,彼此呼應。以佛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目光俯視,參觀者會發現每身塑像都在慈祥地看著你。
而每一身的動作又各不相同;阿難雙手抱在胸前,顯得忠厚、謙恭;迦葉揚手似乎正在說什么;兩身菩薩都一手伸出,一手下垂,顯得漫不經心;天王則是表情激昂,肌肉緊繃。這一動一靜、一松一緊,各具性格卻又統一在佛的周圍,產生了極強的藝術魅力。
從上述情況,亦略可見敦煌發展千年的藝術作品里,西域的風格固然在敦煌有相當表現,但中土的藝術也傳播于此。政治混亂,南北分裂時代,南朝的人物畫的秀骨清像風格了能影響到敦煌,統一的時代,中土的影響更無與倫比,因此初唐侯君集大軍及于西域高昌,打通了絲綢之路,或可說明敦煌初唐藝術風尚出現變化的原因。
除了中土影響可以區分出不同時代,不同流派風格之外,西藏或西域的影響也能一一辨出:中亞、波斯的西胡風格一脈,印度經西藏的藏傳佛教風格一脈,與乎河西的西夏、新疆的回鶻,在唐的基礎上的變化,也有時代確鑿的作品供今人欣賞研究。因此敦煌以多民族活動的地緣特色,留下一個多民族藝術寶庫,不光可見中國美術發展的重要軌跡,也可了解中國與亞洲各國的藝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