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建筑不僅是人類遮風避雨的居所,更是文化與藝術的結晶,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與民族的靈魂。
今天,讓我們一同踏上一段建筑美學的探索之旅,走進那座跨越千年、依舊熠熠生輝的瑰寶——山西晉祠。
山西晉祠,坐落于太原市西南的懸甕山麓,晉水之畔,仿佛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土高原之上。
這里,是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是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響樂章。
晉祠不僅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更以其獨特的建筑美學風格,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山西晉祠(圖源攝圖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建筑選址:基于風水學而成的晉祠山水
晉祠的堪輿選址和規(guī)劃布局,頗合風水龍脈法度。
晉祠地處古代晉陽城西南,三面環(huán)山,南部為河谷平原,位于懸甕山和晉水交匯處。地勢平坦開闊,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建筑的穩(wěn)定和安全,也符合風水學中“藏風聚氣”的原則,有利于氣的流通和聚集,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讀史方輿紀要》載:“大禹治水時曾在此系舟,故名系舟山。”系舟山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延伸,為汾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唐、宋王朝把晉陽叫做“龍城”,認為系舟山為其“龍角”,龍山、天龍山及懸甕山為“龍身、龍爪”。
因此,古代風水學大師認為,晉陽地處懸甕山蟠龍中心,乃出“真龍?zhí)熳印敝畬毜亍F婷畹氖牵饼R的高歡、唐代的李淵、后唐的李存勖、后晉的石敬瑭、后漢的劉知遠等等,都是從晉陽起家,奪取天下而稱王的,這也側面證明了晉祠選址的優(yōu)越與奇特所在,為其平添一份神秘的色彩。
建筑布局:賦予禮制文化意義的軸線布局
晉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釋道的影響,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廟宇開始擁入晉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兩代達到高峰,形成儒釋道共處一祠的格局。
晉祠不僅利用環(huán)境因地制宜,靈活布局,遍布鄉(xiāng)野之間,同時也主次分明,具有嚴密的中軸線布局。他集眾所長于一身,形成了一個豐富合理的空間。
1.因勢而筑,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
晉祠依托懸甕山河晉水而發(fā)展,在山水交匯處,充分吸收并發(fā)揮自然環(huán)境優(yōu)勢,在依山托水的環(huán)境中與人類文明以及情感投射發(fā)生聯(lián)系,被賦予一系列人文意義。由此,晉祠文物與周邊山水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互相襯托又互相成就。
2.突出重點,以殿堂為中心向縱、橫生長
晉祠的布局充分體現(xiàn)了其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建造發(fā)展歷程。
圣母殿(當時的唐叔虞祠)的確立最晚在五代時期確立,隨著時代與晉祠文化主題的變化,圣母祭祀成為又一主題。
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顯要地位,左有青龍(善利泉),右有白虎(難老泉和長道),前有汗池(魚沼),后有丘陵(懸甕山)的“龍穴”之位。與它一線的建筑都是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對其進行深入研究,能揭示出建筑文化的底蘊。
在以圣母殿為重心的軸線兩側,不斷地延伸、增長、加接,形成院落式的群體。
在左右兩側的群體中,又有突出的重心節(jié)點,三條軸線又組成一個面,點線面的結合構成了晉祠的布局。這樣一種布局處理可以使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次要建筑都圍繞中心,中心軸線越突出,其主體建筑越突出,在平面與立面構圖上都形成了明顯的重點,這也就突出和強調了宗教建筑的主體部分。
3.以亭榭塔作為點綴,豐富建筑群的體型輪廓
在嚴密的軸線布局中,還有一些小巧怡人的亭榭點綴,使整個祠廟區(qū)絲毫不存在沉悶壓抑的感受,充分體現(xiàn)了晉祠建筑的清醒理性精神。
它可以使建筑群有“正”有“變”,在“散”、“亂”中保持著“秩序”感。除軸線上的建筑外,其他元素都因地制宜地隨意安排,也不感到零亂、散漫,而在規(guī)矩中增添了自由活潑,靈活多變的意趣。
4.運用序列空間,突出寺觀園林各個景點的性格
晉祠建筑的布局大多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中軸線對稱布局方式,祠分前后兩進院落,以山門——獻殿——正殿為軸線安排內部空間,左右兩廂輔以配殿。
這種布局方式依托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秩序井然,主次分明,軸線貫通,具有明顯的空間位序,充分表達了宗族祭祀觀念的價值觀以及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安身立命的社會秩序和以德的高低定尊卑的大原則。
在這種大原則之下,每處建筑單體又充分表達了其特性,是在統(tǒng)一的共性中保持其個性的存在。
主要建筑:晉祠三大國寶級建筑
獻殿
獻殿,位于太原市晉祠對越坊之西,是給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樣翻修。
晉祠獻殿高9.75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后當心間敞門,四周寬厚的檻墻上安直欞柵欄,單檐歇山頂,出檐深遠。殿頂布青瓦,黃綠色琉璃剪邊。雕花琉璃脊飾為明代修葺時添置,脊剎盒子內仍可見明萬歷年間重修題記。
△晉祠獻殿(圖源晉祠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獻殿的梁架設置,既省料,又堅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上立駝峰、蜀柱,平梁兩端用駝峰架在四椽栿上。
斗拱結構疏朗,單拱五鋪作。柱頭鋪作雙下昂,補間鋪作單抄單下昂。第一跳偷心,飾以異形斗拱。正面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間用補間鋪作。柱頭鋪作的雙下昂完全平置,后尾承托梁下,昂嘴與地面平行,如圣母殿的昂。補間鋪作則下昂后尾挑起,耍頭與令拱相交,長長伸出成昂嘴形。
獻殿與圣母殿斗拱外面不同之點只在令拱上:圣母殿用通長的挑檐枋,而獻殿則用替木,還保留了較早的形制。斗拱后尾唯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頭安梭形拱,單獨的昂尾挑在平鋪之下,欄額普柏枋與圣母殿完全相同。
獻殿當心間前后辟門,四周設低矮檻墻,門扇為直欞柵欄門,其余各間在敦厚的檻墻上安直欞柵欄,為《營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中的實例。
獻殿造型,體量確為殿堂,但外觀又好似一座涼亭,玲瓏而穩(wěn)定。
圣母殿
圣母殿始建于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是現(xiàn)存晉祠內最古老的建筑。大殿莊嚴古樸,其形制、規(guī)格和構筑方法是我國宋代建筑中的典范,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晉祠圣母殿(圖源晉祠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大殿作重檐歇山頂,通高19米,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布置,近似方形,采用單槽形式。
四周圍廊,前廊深兩間,廊下異常寬闊,大殿“副階周匝”的做法,是中國現(xiàn)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實例。
殿堂梁架是中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
殿周柱子均向內傾,形成側角,平柱至角柱逐漸升高,造成升起,致使屋檐曲線弧度顯著,打破建筑輪廓僵直的格調,增強了建筑造型的藝術美和穩(wěn)固力。殿頂覆蓋黃綠色琉璃剪邊,脊上飾各種動物走獸。廊下高懸的楹聯(lián)匾額,古香四溢。
此外,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八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距今近千年,鱗甲須髯,仍躍躍欲飛,不能不叫人嘆服木質的優(yōu)良及工藝的精巧。
殿內無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圣母的威嚴,而且為設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前廊柱木龍(圖源晉祠博物館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初建當在北魏之前,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1561年—1562年)、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1953年11月、2003年4月進行了對魚沼飛梁的修繕工程。
魚沼飛梁是中國現(xiàn)存唯一的古代木結構十字型橋梁建筑。南北如鳥翼,整個造型像一只欲飛的大鳥。
古往今來,世上的橋梁多為“一”字形,唯有此橋連通沼岸,四面結成“十”字形,可謂獨具匠心。魚沼飛梁是中國最早的十字形古橋,它是中國橋梁建筑史上利用特定環(huán)境成功營造的杰作,對于研究中國橋梁建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晉祠不僅是一座建筑藝術的寶庫,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它見證了古代社會的變遷,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在這里,人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以及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讓我們在贊嘆古人智慧與才華的同時,也激勵著我們珍惜和保護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其在新的時代里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傳承千秋。在未來的日子里,愿我們都能帶著敬畏之心,走進晉祠,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建筑之美,讓心靈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禮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