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雄性的被稱為“鳳”,雌性的被稱為“凰”,總稱為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常常作為祥瑞的象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其地位與龍相同。
鳳紋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衍生出了不同的形象。如鸞、玄鳥、朱雀等。《小學紺珠?卷十》載“五鳳:赤者鳳、黃者鹓鶵、青者鸞、紫者鸑鷟,白者鵠”。可見鳳凰并非是指單一的某一種鳥。
鳳鳥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在古人的心中,鳳是吉祥之鳥。
鳳鳥紋類型
據記載,楚人的祖先是祝融,《白虎通.五行》中提到:“祝融者,其精為鳥,離為彎。“也就是說鳳,鳥是祝勝的化身。
鳳鳥本身就是楚國先民所尊崇的圖騰,這點在楚漆器、玉器和絲織品中都得以表現。
在楚文化器物中,鳳鳥紋是極具地域特色的紋樣,楚人一方面繼承、發展了商、西周以來的鳳鳥紋,另一方面由于楚民族來源于祝融部落。
而鳳正是祝融的象征,也就是說楚人是鳳的后代。因而鳳鳥紋在楚文化中可作為重要的文化象征。
楚文化鳳鳥紋可以分為六種樣式,常規單體鳳鳥紋、簡化的鳳鳥紋(S形、C形、X形鳳鳥紋)、“龍形鳳紋”、”三頭鳳紋“、“扶桑鳳鳥紋”、以及人身鳳頭的“羽人紋”等形式。
鳳鳥紋演變
據《史記》記載,,殷商始祖契的母親簡狄,是在吃了玄鳥(即鳳)的蛋后,才生了契。
這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殷人也就自命為鳳的后裔。
商周時期的鳳紋,大多以雄渾、肅穆、穩健而見勝,顯示了奴隸制社會的等級森嚴、凝重保守的風氣和當時的審美情趣。
戰國時期是百家諸子爭鳴,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鳳紋展現了新的風貌。此時鳳紋婉曲秀麗,嫵媚多姿;長冠長翼,婉轉翩翻,姿態柔美動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但秦朝國運稍短,所以鳳紋在此時期工藝品上的應用不是特別廣泛。銅鏡方面,秦朝更多的是沿襲戰國時期的鑄鏡工藝,題材與內容承繼了戰國時期的蟠蝙紋鏡。
漢代最鮮明而富有時代特征的是鳳凰、鸞鳥、朱鳥、朱雀等一類神化的瑞鳥紋樣。這些鳳鳥形體大方,挺胸展翅,高視闊步,氣宇軒昂。
魏晉南北朝時期,鳳紋的形式特征在漢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發展,由于當時佛教的盛行而使鳳鳥形象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
隋唐時期敦煌石窟藝術中各時期都保存有一定數量的鳳鳥紋飾,而隋唐時期相對較多,并頗有特色,主要分布在洞窟內的窟頂藻井、龕楣邊飾以及經變畫、服飾、器物、建筑等壁畫之中,紋飾也多種多樣。
宋藝術特點:追求形似、逼真的藝術效果,造型簡練生動,富生活情趣。
元藝術特點:寫實手法、逼真的藝術效果,粗獷,豪放的氣質格調,精神飛揚。
明藝術特點:更加追求工整、纖細、靈巧的作風,民間工藝追求細致、繁縟的一種審美傾向。
清藝術特點:更加追求工整、寫實逼真,多見兩兩相向的構圖。
歷代匠人以豐富的想象和藝術刻畫能力將鳳鳥紋應用于宮廷與民間的各種工藝品上多姿多彩魅力四射。
云錦中對鳳鳥紋的描述為“鳳有三長,眼長、腿長、尾長”大量栩栩如生的鳳鳥紋應用于藍印花布、刺繡、挑花以及木雕、石雕、磚雕和剪紙等民間工藝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