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瑰寶,舉世聞名、享譽中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而大同長城無論在建筑的年代、規模、風格各個方面,都在中國長城極具代表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代大同為九邊重鎮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天在大同所能看到的長城,以明長城遺跡為主。大同明長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間,由宣大總督翁萬達創修。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東北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內蒙古清水河子上村東山),全長335公里。這段長城的盛衰代表了明王朝300年的起落。
在大同,明長城自居庸關以西,分南北兩線到山西偏關會合,被稱為內、外長城。外長城即居庸關西北經赤城、崇禮、張家口、萬全、懷安而進入大同市的天鎮、陽高、大同、左云沿內蒙古、山西交界處,達于偏關、河曲;內長城從居庸關西南經河北易縣、渾源、阜平而進入大同市的靈丘、渾源,再經應縣、繁峙、神池而至老營。內外長城組成鉗形防御線,蜿蜒雄奇。
大同明長城附近建有邊堡城,有“邊墻五堡”和“塞外五堡”一說。“邊墻五堡”有內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說的“邊墻五堡”是指“內五堡”,即鎮邊、鎮川、宏賜、鎮魯、鎮河五堡;“外五堡”為鎮羌、破魯、滅魯、威魯、寧魯五堡;“塞外五堡”為得勝、拒墻、拒門、助馬、保安五堡,均在大同城北。如今由鎮邊堡西經三墩、鎮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賜堡這段內五堡長城,為黃土夯筑,墻體十分堅固,保存較好,城墻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內明長城較為突出地段,又與永固陵、萬年堂鄰近,是邊塞風情旅游的最佳地段。越長城,攀堡臺,一條巨龍飛騰在塞上古城崇山峻嶺之間,配以內堡外墩,烽堠相望,邊塞風光盡收眼底,蔚為大觀。
古今縱觀,長城就像一座內容龐大的建筑博物館,一座堡寨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雕塑樣本。得勝堡是明長城的重要軍事邊堡,也是蒙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節點。不僅軍旅文化、邊塞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為豐厚。走進得勝堡,觸摸長城,觸摸真實的歷史,觸摸那一段段我們想要探究和了解的歲月……
坐落于大同市城北40公里處新榮區的得勝堡,是一個鮮活于歷史,遺落在現代的古堡。得勝堡群由得勝堡、鎮羌堡、四城堡、得勝口月城以及專供到此交易的商賈居住的“南、北致遠店”組成。從遠處望去,方方正正的城堡,黃褐色的墻體把城堡內的民居圍裹起來。城門洞開,堡內建筑一覽無余。透過油漆從碑文上看,得勝堡是明代嘉靖年間為抗擊當時南侵的蒙古、瓦剌而建。“得勝”二字自然告訴世人,當年抗擊入侵者的多少男兒血染征袍,從這里得勝凱旋。
明隆慶年間,為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明王朝與蒙古韃靼部落化敵為友,在得勝口設馬市,使得這里不僅成為了邊關人員往來的交通要道,而且也成了蒙、漢進行物資交流和買賣交易的主要場所。
當年的得勝堡戰則“南北交鋒,烈馬嘶鳴”,和則“貢使絡繹,商隊接踵”,十分興盛。同是明長城,這里也許無法媲美北京八達嶺長城的雄偉,但這里蒼涼古樸,卻更能讓人感覺到歷史滄桑的氛圍。
如今的得勝堡褪去了往日的輝煌,圍城的殘垣斷壁塵封了當年金戈鐵馬的悲壯,也埋葬了昔日買賣交易的繁華,只剩下落寞的黃土墻依然佇立在塞外。雖然黃土無言,站在那里,卻仿佛依然能聽到歷史在耳旁呼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