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從來在人間,壁畫正是如此。
漠北江南,雕梁畫棟,跨越千載的畫工們手描心摹,涂壁繪彩,將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期待、信仰,用手中的畫筆描繪成形,妙傳神韻。
山西現存壁畫面積有27259.52平方米,面積居全國之首,內容自唐至明清,涵蓋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宋、遼、金時期的山西寺觀壁畫是全國獨有的孤品,如被譽為壁畫中的“清明上河圖”的高平開化寺宋代壁畫,被譽為壁畫中的“只此青綠”的繁峙巖山寺金代壁畫等就是我國古代寺觀壁畫遺產瑰寶和傳世奇珍,宋、遼、金時期的壁畫宏大莊嚴與豐富多姿并存、平和細膩與張揚激烈兼有,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具有豐富的文化感染力、藝術品鑒度和視覺沖擊力。
01宋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
開化寺位于山西晉城高平市東北17.5公里的舍利山腰的平臺上,創建于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原名清涼蘭若寺,北宋時改為開化寺。
開化寺大雄寶殿位于寺正中,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殿內四壁和拱眼壁內側繪滿壁畫,總面積為88.68平方米。
開化寺大雄寶殿外景
高平開化寺壁畫是我國保存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畫工最精美的宋代寺觀壁畫。
據說一座寺觀的壁畫,通常會請兩批創作團隊進行創作,兩撥畫師分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創作,最后寺觀進行驗收,創作能夠滿足需要的可以獲得剩下大殿的壁畫工程。根據大殿后明間西平柱上畫師郭發題記“宋紹圣三年六月十五日(公元1096年)粉此西壁,畫匠郭發記并照壁”,可知殿內壁畫乃宋人原作。
壁畫在創作中融入大量本土化世俗生活內容,表現了形形色色的世俗人物形象,上至貴族官員,下至辛勤的農業勞動者,映射了宋代的社會百態與風土人情,帶有濃厚本土文化語義,其中佛傳故事,將佛經完全圖像化,即便是不識字的信眾通過瀏覽也能看出故事,了解寓意。
殿內壁畫中心部分繪制說法圖,其余空白處以佛傳故事填充,西壁和北壁西次間繪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北壁東次間繪觀彌勒菩薩上升大兜率天經變,東壁為大方廣佛華嚴經變。
開化寺大雄寶殿內部壁畫分布圖局部,中間說法圖象征著佛陀正在說法,而周圍則是將佛陀說法具象化表達出來。
02金山西繁峙巖山寺壁畫
巖山寺,原名靈巖寺,位于山西繁峙縣五臺山北麓天巖村。重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屢有修葺。清末民初,該寺院的主殿彌陀殿和山門天王殿以及伽藍殿、地藏殿等被毀,僅剩下一座文殊殿和東西配殿、禪房、垂花門以及東路鐘樓。
巖山寺文殊殿四壁曾滿繪壁畫,現存壁畫面積97.98平方米,但是保存狀況不佳。
巖山寺文殊殿,金代遺構,東西兩壁有青綠壁畫
西壁為佛傳故事,描繪了釋迦牟尼一生事跡;東壁為本生故事,描繪了鬼子母經變故事,壁畫中出現了大量的宋金宮室建筑,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整鋪壁畫風格接近北宋院體畫風,設色以青綠為主,典雅古樸,其藝術之精湛,技法之純熟,是金代壁畫中的佳作。
據西壁南端上方的畫工題記,是金大定七年(1167)宮廷畫師王逵所作。王逵是北宋御用畫師,在開封城破之際,和徽欽二帝一起被虜掠到北方,嘔心瀝血十余年為金國創作了巖山寺壁畫。
03金朔州崇福寺壁畫
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區舊城內東街北側,該寺創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金代擴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坐北向南,五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金剛殿、千佛閣、大雄殿、彌陀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文殊堂、地藏堂分列東西兩側,現存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其余建筑多為明清遺存
山西朔州崇福寺,主殿不是大雄寶殿,反而是彌陀殿,彌陀殿是比較少見的金代遺構。
彌陀殿內四周墻壁滿繪壁畫,共計321.02平方米。畫題內容主要是佛和菩薩講經說法。
彌陀殿內景
彌陀殿內設有寬大佛壇,供奉主像三尊,正中阿彌陀佛,兩側的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塑像比例適中,服飾精致,面型豐滿,神態端莊,有唐、宋造像之風韻,是金代塑像中的上品。
東西兩壁繪制高大的佛像五尊(原為六尊,一尊殘缺),佛像身披袈裟,袒胸露腹,結跏趺坐于仰蓮法座上,作說法印,壁畫上方為飛天,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東盡間南壁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十六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
生命從來多姿,畫壁之上,精心構思,粉繪描摹。現世悲喜,既曾親身經歷,往生天國,更是夢縈魂牽。畫筆所至,山水為之生色,人物得以煥炳。氣韻流動,情懷隨之鋪張,對人間的眷戀,對美好的向往,古今如一,亙古常新。
作為最能切近人性的手段,藝術承載了心性表達的重要功能。一堵墻可以坍塌,一座廟可以傾圯,石窟可以蒙塵,園林可以荒蕪,但劫后余生的壁畫,卻分明昭示著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
千年前的衣冠人物,五百年前的車馬儀仗,佛光日輪,山林川澤,是眾生百態,更是生生不息的偉大力量,這種力量,不分古今,只在人心,得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