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成語的結構形式雖簡單,但表達的內容形象豐富,是古今人們在表達語義時經常使用的詞匯形式。而佛教自漢朝時期傳入中國后,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經歷了中國本土化的演變,很多佛教故事也演化為成語這種表達形式,龜茲石窟中就有不少體現成語語義的佛教故事壁畫。
一、借花獻佛
“借花獻佛”出自《過去現在因果經》:“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于佛。”現一般比喻拿他人的東西做人情。龜茲石窟壁畫里的“燃燈佛授記”的故事便有借花獻佛這一幕。
“燃燈佛授記”故事畫繪制在克孜爾石窟第69、100、163窟,庫木吐喇石窟第15、34、38、42窟,瑪扎伯哈石窟第9窟中,故事大意參見《佛本行集經》。
燃燈佛授記。克孜爾石窟第69窟主室左側璧
燃燈佛在世時,佛陀是名叫云童子的婆羅門。一日,燃燈佛來到蓮花城,全城百姓都前往供養燃燈佛。云童子也想以蓮花供養,然而城里的蓮花全部被買走了。后來,一個女子將自己用于供養的蓮花給了云童子。云童子來到燃燈佛處,將七支蓮花散于佛祖,七支蓮花竟在佛頂上化為華蓋。云童子又將自己的皮衣和頭發披在燃燈佛經過的泥路上。因為這個功德,燃燈佛為云童子授記,“你在未來世得成佛道,號釋迦牟尼。”
二、天女散花
“天女散花”出自《維摩詰經》:“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后多形容拋撒東西或大雪紛飛的樣子。
龜茲石窟壁畫中的散花場景多以帝釋窟禪定和佛涅槃故事中的“飛天散花”形象出現。根據佛經記載,佛陀涅槃后,諸天前來舉哀,這時飛天紛至沓來,以散花或奏樂表示供養。“飛天散花”繪制在克孜爾石窟第47、48、69、77、新1等窟,庫木吐喇石窟第16、46、58等窟,森木塞姆石窟第48窟和克孜爾尕哈石窟第16、23、30等窟。
飛天,字面意思即“飛翔的天人”。龜茲石窟壁畫中的飛天泛指在空中飛舞、供養佛祖的天神,它們在空中或奏樂舞蹈或飛舞散花。克孜爾石窟第8窟主室前壁殘存的說法圖中有一組可以稱之為龜茲飛天的佳品,這組飛天呈一上一下排列,上部的飛天為一身穿藍色胸衣,細腰、豐滿的女性形象,作托盤散花狀;下部的飛天為一腹部四塊肌肉,身材健碩的男性形象,彈奏五弦琵琶。
飛天克孜爾石窟第8窟主室前壁上方半圓面
三、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出自《大唐西域記》:“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五體投地”可以說是佛教禮節中最高的一種禮法。現一般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龜茲壁畫中的“富樓那出家”故事畫中繪有富樓那五體投地皈依釋迦牟尼的畫面。這幅壁畫在克孜爾石窟第14、178窟中有繪制,以178窟保存最好,故事大意參見《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七。
富樓那與釋迦牟尼同時出生,是一富有婆羅門的兒子。他品德端正、聰慧細心。他成年后就前往雪山中苦修。釋迦牟尼成道后,前往鹿野苑度化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富樓那趕到那里,以“五體投地”的最高禮法皈依了佛。此后他刻苦修行,成為佛最有名的十個弟子之一。
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出自《涅槃經》:“種瓜得瓜,種李得李。”比喻做什么事,得什么樣的結果。佛教深信因果,認為:今生所受,是前世所做的果;今生所做,是來世輪回的因。這種因果關系在龜茲石窟壁畫中的因緣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貧女難陀以燈供養”便是其中的一個因緣故事。
“貧女難陀以燈供養”故事畫繪制在克孜爾石窟第38、188、193窟中,故事大意參見《賢愚經》卷三。
曾經佛祖在舍衛國,國中有一以乞討為生的女子名叫難陀,她見國王及百姓紛紛燃燈供奉佛祖,想到自己因為前世的罪,所以這一世出生在了貧賤的家庭,所以也想燃燈供奉佛祖,于是她挨家挨戶去乞討,一天過去只得到一錢。來到賣油的店鋪,店家問她:“一錢只能買到一點點的油,你用來做什么呢?”難陀據實以告,店家憐憫她,便多給了她一些油。難陀拿所得的油做了一盞小燈,放在了佛祖面前的眾燈之中,同時許愿,希望以此功德,來世能夠得到大智慧。
一晚過去,所有的燈都滅了,只有難陀供奉的這盞小燈在燃燒。佛祖的弟子嘗試各種辦法滅燈,都沒成功。佛祖說:“供上這盞燈的人,擁有至誠的心,什么方法都不能將這盞燈熄滅。”之后,難陀又來禮佛,佛祖為她授記:你來世將會成佛,名號為燈光。
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指佛家修行的成果;“魔”指佛家修行的障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即:道行每提升一尺,魔障就會躍升一丈。旨在提醒佛教徒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松懈、大意。現一般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這個成語故事源于佛教故事“降魔成道”,龜茲石窟壁畫中就繪有這個故事。
“降魔成道”故事畫繪制在克孜爾石窟第76、98、110、175窟中,故事大意參見《過去現在因果經》。
降魔成道克孜爾石窟第76窟主室右側壁
悉達多太子刻苦修行,達到了四禪境界。魔王十分驚恐,認為悉達多太子若成道,便會戰勝自己,于是召集軍隊,想要擾亂釋迦心意。魔王親自率領眾妖魔與釋迦對抗,釋迦動用法力戰勝了魔王。魔王又派三魔女誘惑釋迦,釋迦將三魔女變成了三個佝僂老太。魔王使盡各種辦法,釋迦毫不畏懼,最終降伏了眾魔,證得佛果。降魔成道是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所謂降魔成道,實際上是佛陀克服自身種種精神障礙,達到心靈的寧靜。
這些包含典故的成語充分反映了佛教中國本土化進程,反映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包容多元和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