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秦嶺的南麓中段,有一處乾佑河與旬河共同滋潤的土地就是陜西的鎮安縣。鎮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神奇古老的鎮安曾令無數文人墨客稱頌贊詠,質樸的鎮安漁鼓傳唱著鎮安的歷史,展現著鎮安的發展活力。
鎮安縣歷經滄海桑田、朝代更迭,縣境內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有崖墓、石刻、古道路、古棧道、古建筑等歷史遺存,凝聚著無比豐富的文化內涵。在鎮安的古建筑中,有一處清代倪氏民居保存完整、規模較大、歷史有序,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幾番遷徙,扎根鎮安
鎮安縣鐵廠鎮倪氏黃龍支系為宋末紹棠公之子南淑公后裔。據史載,始祖源于山東,曾遷徙豫、皖、蘇、鄂等地,來陜西前原籍是湖北武昌府興國州安酆鄉永福星靈泉保北山莊。
倪氏二十四代孫世昌(大房)根據芳涌姑婆原族譜修改的內容表明,倪氏族人為擺脫水患與貧困,第十八世祖嘉泮公25歲(1758-1828)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辛丑(1783年)隨父啟銳公(1730-1806)與溶、滸、淟、汰四弟由今湖北陽新縣老家遷陜。初始居興安(安康富家河村),不久又遷至鎮安水田溝(今青銅營口村)居住達30余年。
由于人口增加,地理條件受限,嚴重影響后裔的生存與發展,泮公后與二、四、五弟相商,決定再次攜同五弟并家眷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尋找新的發展地。
他們兩翻燕子山,經和平、兩河、螞螂坪沿河而上,遇三里峽之阻,即穿黑溝、越陰坡山,終于發現地處秦嶺南麓,位于鎮安縣城東部65華里處的一條小山川,順道東西狹長約20華里,地勢酷似船形,兩端東連芋園鋪、西鄰鐵廠街。
分水嶺、渭南嶺二嶺為山川東西天然屏障,川中有小河蜿蜒自東向西流去,傳說“此地深蘊天地靈氣,福地也”。河兩岸原有幾戶人家早期開墾有少量零星耕地,明清以前川中人煙稀少,森林茂盛,植被長綠,重山疊影,氣候宜人。曾有墨客贊美這里“東水西流天工巧,南環北拱地造奇”。
倪氏先祖認為在這里發展農耕生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最早落住下川九間房。從此,他們在開發中勵精圖治,滄海桑田;在繁衍生息中,傳承始祖創立的氏族家訓。這就是倪氏黃龍支系的前身。
嘉泮公帶領家族成員,在物質基礎極端貧乏的情況下,開創基業的艱苦程度可以想象。經過幾年辛苦勞作,創業成果初見成效。他們的家境日漸寬裕,過上了相對富裕的自足有余生活。
為了適應大家族人口增多的需求,他們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首選在渭南嶺下建起第一座四合大院,后發展到四座四合大院組合成的“老屋場”。傳說倪氏先祖在營造此院房屋時,曾撿到過白銀而發富,因無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清道光八年(1828年)十二月,也是遷來黃龍鋪的第10個年頭嘉泮公辭世。三個兒子(長子早逝)都能遵崇先父教導,繼承父志,守業家庭,團結和睦,攜手興業至家近百人時,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才按八孫分戶,后稱為“八大房”。
不久,相繼沿川道新建起了具有歷史民族建筑文化風格的大房、四房、六房、八房、新居場五座主體大院。這五座院落以它的精湛工藝獨領風騷、堪稱一絕。
特色民居保存完整
清代倪氏民居坐落在黃龍鋪下川黃龍河北岸,曾是鎮安縣四大家族倪氏倪海鯤的宅居,占地30余畝,為一座園林式建筑宅居,至新中國成立時已歷4代人。現存房屋35間,主體建筑為土木結構,板瓦覆面,硬山頂。前廳面寬5間,兩端為左右庭院偏門,構成了三門并列式庭院結構。三個大門的門額上各嵌一塊石質牌匾,正門匾額上刻“徑術傳家”,東門匾額上刻“云獻吉祥”,西門匾額上刻“星聯福壽”。前廳兩側為稍間,其上為木閣樓形式,置于木梯上下;前廳與正房和東西廂房形成天井式回廊,院內地面用條石滿鋪,并配有地下排水道設施。正房面寬五間,檐廊兩端有門道與左右庭院連通,左右庭院呈南北長方形,房屋稍低于正院,組成橫向庭院式格局建筑形式。倪氏大院是鎮安現存最為完整的清代民居,部分清代家具尚存,200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鎮安縣鐵廠鎮新民村一組的倪加泮民居,坐西朝東,為一進院式“四水歸堂”的清代民居建筑。前房面闊三間寬16米、進深6.5米,硬山灰瓦頂,檐口飾滴水瓦;明間前后貫通為過道,石質門框,石門墩,門額上嵌有匾額,檐廊有明柱。天井呈方形,邊長4米,天井兩側廂房均面寬4米、進深4米。正房面闊三間寬15米、進深6.3米,明間裝置六扇木板門,上方為閣樓式,檐廊寬3.2米。該民居整體狀況保存良好,為研究陜南民居建筑形式保留實物資料。
清代倪氏六房院位于鎮安縣鐵廠鎮新聯村二組鎮安至山陽公路北。該院落為倪氏家族第六房主持修建,坐北朝南,由前廳、天井、東西廂房和后堂組成。前廳硬山灰瓦頂,橫脊施蓮花紋瓦件,保留部分滴水瓦;東西山墻兩側有彩繪,山墻前檐施封火墻,前檐墀頭有動物彩繪圖案。前廳為五架梁,后檐帶雙步梁,明間出廊。面闊五間,通面寬15米、進深7米,明間辟門,石門框、石門墩、石門檻;前檐墻均為青磚構筑,石灰勾縫,臺基為塊石壘砌,寬1.8米、高0.45米,打制青石條壓沿,三級踏步。前廳后為天井,平面正方形,普通片石和打制石板墁地。東西廂房對稱布局,東廂房為后人重建,西廂房硬山灰瓦頂,蓮花形滴水瓦,面闊一間,通面寬6米、進深5米。天井后為后堂,硬山灰瓦頂、五架梁,前后檐各帶雙步梁面闊三間西稍間被拆除,通面寬13米、進深9米;明間辟門,六扇方格木雕花窗木板門,青磚對頂呈人字形壘砌臺基,寬1.8米、高0.94米,打制青石板壓沿,二級石踏步。該院主體構件保持基本完好,為天井式“四水歸堂”建筑風格,現存前廳、天井、西廂房和后堂,前廳正脊處有滴水瓦,山墻兩側保留部分彩繪圖案,墀頭也有彩繪。此民居對研究陜南地區古代建筑具有積極意義。
祖墓猶在山寨巍然
在鎮安普遍流行圜丘、魚脊丘帶石碑樓的土葬墓,不少碑樓上記載墓主人多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遷徙而來。文獻記載,明清政府曾組織湖廣地區大量民眾遷居貴州、四川,鎮安這些祖籍湖廣的民眾是“湖廣填四川”大移民形成的,對陜南地區人口來源與開發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倪氏家族墓地位于鎮安縣鐵廠鎮新民村。據《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記載:“倪氏,祖籍湖北武昌府,后遷居此地。”墓地面積約千余平方米,存封土數座,其中兩座墓前有墓碑及碑樓。倪加泮墓坐北朝南,墓兩側塊干打壘石砌合面。墓前立兩柱三間碑樓1座,原墓于文革時期被毀,僅存三通碑及碑帽,現后人將其還原修復,通高2.10米、寬2.66米;碑帽半圓狀,其上雕刻雙鳳朝那陽,中間刻水波紋,細致生動,栩栩如生,邊周裝飾蔓草連枝紋。兩柱有楹聯一副“枝繁葉茂千載盛,源遠流長萬事興”。中間的墓碑為方首,高1.35米、寬0.69米,正題“皇清待贈顯考倪公加泮老大人墓”,左碑落款“龍飛咸豐元年(1851)歲次辛亥林鐘月上浣七日吉時”;右碑為序文碑,主要記述墓主人生平事跡以及性格作風等內容。該墓形制較大,保存完整,其上字跡書法較好,且雕刻生動細膩,內容豐富。
鐵廠村倪家寨遺址位于鎮安縣鐵廠鎮鐵廠村四組南高山之巔,大致呈長條狀,西北向東南延伸,兩側窄小,中間稍寬,南部寨墻沿山脊搭建為弧狀,整座寨址長約70米、寬約10-30米。寨址四周為寨墻,由塊石和片石干扎壘砌搭建,內填夯土,殘高1.50-3米。寨墻均為上下兩層,下部石墻壘砌寬厚,寬約1-3米不等,于其上另筑較低矮且狹窄的石墻。在東南墻外側下方砌筑一半弧狀石欄,西邊靠近南端有一排墻垛列于石墻上方、寬1米。其旁有一寨門,為拱形門,四周塊石干扎壘搭建,高1.94米、寬1.60米,保存完好。該寨址屬于清末民初黃龍鋪倪氏大家族所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