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1923年首先發現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涼州的谷水流域一帶。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曾經稱甘肅仰韶文化。考古認為人口壓力、農業經濟與狩獵、采集經濟的結合是馬家窯文化從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仰韶文化,是指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
高度發達的制陶技術是馬家窯文化的主要特色。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文化的基礎上,馬家窯彩陶更加精細化,形成了絢麗而典雅的風格,其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被業界普遍認為達到了中國彩陶藝術的巔峰。
馬家窯文化彩陶分布區域之廣、時間跨度之久、蘊藏數量之大、造型紋飾之美、文化內涵之深都達到了世界彩陶文化的最高峰,這種認識已經在學術界取得共識。
而在一步步走向巔峰的過程中,馬家窯彩陶文化經歷了初步形成——早期發展——成熟——尾聲的發展過程,分別表現為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歷經了一千多年的發展。
“彩陶之王”,渦紋四系彩陶罐,中國國家博物館
此彩陶罐采用泥質紅陶制作,斂口,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整體呈甕狀。口沿外側有四個鉤狀泥突形成四系,腹部兩側有對稱的環狀耳。器表打磨光滑,飾黑彩,上腹部有旋渦紋,繞器一周,在兩個大旋渦紋之間各再繪出兩個小旋渦紋,旋渦紋帶下有一周水波紋帶和弦紋帶加以承托,方寸之間展風采。
1990年,中國郵政發行了T.149《彩陶》特種郵票,全套4枚。其中第三枚所表現的便是內容便是馬家窯類型,“彩陶之王”從此被定格于方寸之間!
漩渦紋是以旋轉的漩渦為基本主題的紋樣,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中經常使用漩渦紋。它來源于黃河中上游的原始部落,人們在黃河兩岸的漁獵生活中產生了對水的認識,湍急的黃河之水形成的漩渦給人們以創作靈感,從而繪制出了漩渦紋。
彩陶漩渦紋雙耳罐,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
彩陶蛙紋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高42厘米,口徑13.1厘米。壺泥質紅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兩側對稱置雙系。于橙紅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繪變形蛙紋。變形蛙紋作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體現了遠古人們對于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產下許多卵,孵出許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征。
彩陶漩渦菱形幾何紋雙系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高37.7厘米,口徑13.8厘米,底徑14厘米。壺唇口,直頸,口部置兩個對稱乳釘裝飾,溜肩,鼓腹,腹中部對稱置雙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紅、黑兩種色彩描繪紋飾,里口用黑彩描繪弧形紋;頸部以黑彩描繪連弧紋兩周;肩、腹部主題紋飾用紅、黑兩彩描繪漩渦紋四組,漩渦紋內為菱形幾何紋;肩部粗弦線及漩渦連線,邊緣飾細密的鋸齒紋。胎質細膩,表面打磨光滑。
螺旋紋尖底瓶,汲水器,高26.8厘米,口徑7.1厘米。施黑彩,頸部繪平行條紋,肩、腹部繪四方連續旋渦紋。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藝術形式非常繁縟,多用黑色等粗的線條,采取平行、彎曲或交叉等組合方式繪制,比較經典的圖案為幾何形的同心圓和旋渦紋等。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采用以點定位的方法,使畫面充分展開,盡情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感。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
馬家窯文化不只是代表了遠古輝煌的制陶業,她更向我們展現了看得見、摸得著的中華民族真實存在的早期文明的輝煌,并漸次向西傳播,使原始狩獵方式逐漸轉變成定居的農耕文化。
時至今日,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古老的紋樣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暢的線條所產生的韻律感仍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