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安縣文化部門工作人員走進鄉村對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進行再普查,在原來保護的基礎上,出臺更加完善的保護方案。近年來,該縣在資金、政策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重點保護,不僅使項目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而且通過不斷創新,逐漸走出了一條以創新促傳承發展的路子。
鐵門鎮劉嶺村83歲的王漢賓一有空就“貓”在村文化大院,整理九蓮燈表演器具“小馬駒”。作為第十代傳承人,王漢賓8歲開始學習,后來擔任“總指揮”。
九蓮燈屬傳統民間舞蹈,是新安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始于清乾隆年間,因表演時由9人持蓮花燈舞蹈,故名九蓮燈。王漢賓說,九蓮燈被外界所知是在1991年過年時的洛陽民俗文化廟會上,被稱為“河洛一絕”,2008年,登上了央視《鄉土》欄目,2009年還被列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該村村委會主任王大紅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九蓮燈表演也出現了很多新變化。這些順應時代發展的變化,確保了九蓮燈始終如一的“生龍活虎”。
中年以上的新安人都有使用土布的記憶。隨著現代紡織技術的普及,如今農村已難見織布機的影子,穿土布衣服,更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
然而,走進黛眉工藝手織布公司的展廳,琳瑯滿目的土布產品讓人驚喜不已:床上四件套、襯衫、男女睡衣……傳統的土布在這里煥發出獨特的光彩,成為一件件充滿現代氣息、適合現代人使用的工藝品或實用品。因其傳承了傳統手法,這些嶄新的產品又成為民間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的絕佳載體。
黛眉手織布工藝是如何傳承至今的?該技藝傳承人陳小團說,從2001年開始,該縣文化館對手織布工藝進行了全面調查,收集紋樣300余種。近年,以公司為龍頭,新安縣組織了多次手織布藝術展,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在大型展覽和經貿交流會上,黛眉手織布經常成為展會的焦點之一。
“名揚隴海三千里,味壓河洛第一家”,這是穿行在隴海線和310國道上的行人過客送給新安縣燙面角的美譽。
新安縣燙面角是豫西名吃、河洛一絕。它融合了包子和水餃的優點,又運用了燙面的工藝,色、香、味、形獨特。該食品用料嚴格考究,制作工藝完備精細,狀如新月,色如瓊玉,面軟皮筋,筷夾不破,爽滑利口,油而不膩。
然而,新安燙面角雖然聲名遠揚,在豫西地區分店較多,但卻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境地,未能形成一定規模。為推動傳統美食發展,使其與新安旅游產業發展相融合,近年,新安縣組織開展了以弘揚傳統美食文化,培育本地特色餐飲品牌為宗旨的餐飲文化節活動,將該縣的特色小吃、名菜等進行集中展銷,上演“美食的誘惑”。
該縣文廣新局局長王書林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在充分享受這些文化瑰寶的同時,新安縣政府搭臺,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實現非遺的有效保護,使其不斷傳承并發展壯大。”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