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遼闊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經驗,人們為了獲得比較理想的棲息環境,以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結合當地自然、氣候和人文、社會,因地制宜,用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各地宜人的居住環境,贛南民居便是形成我國眾多民居類型的其中之一。
普通民居
普通民居,主要指占地在700平方米以下的民居。它包括四扇三間、六扇五間、一進兩廳式和一進兩廳兩橫式。此外,在城鎮、山區由于受地形或經濟的影響,還存在一些前店后寢式和板壁式的普通民居。前者也可稱作“前店后庫”,即臨街設店面,店后住家并兼作貨物倉庫,此類民居大多為磚木結構或板壁木結構。如贛州市原建國路、陽明路、中山路等很多門前做成魚鱗片板墻、騎樓式廊道;后者為純木結構民居,多在山區,有的依山而建做成吊腳樓形式。典型如石城巖嶺村的木頭房民居,還有全木結構的宗祠,露于室外的木板房糧倉等。
四扇三間
四扇三間,又稱“四扇三植”、“三間過”。即一明兩暗的三間房,明間為廳,次間為室,廚房、廁所、家畜欄舍等一般依傍搭建披屋或另建簡舍。這種房屋是贛南地區乃至大部分客家地區最常見和最簡單的民居,它的歷史至少可溯源到漢代,《漢書·晁錯傳》:“家有一堂兩內,張晏注:二內,二房也”,反映出贛南民居的文化傳承關系。
于都里仁“四扇三間”民居
“四扇三間”同時也可做成“六扇五間”,即兩邊各增加一間房,因此又叫“五間過”,同為贛南客家民居中最基本的民居形式。這兩種簡單的民居形式,是形成后文將說到的“九井十八廳”、“百間大屋”,乃至像贛南圍屋、閩西土樓、粵東圍攏圍這樣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基本的組合單元。換句話說,客家民居中再大的房屋,都是從“四扇三間”和“六扇五間”這兩種基本樣式演化而來的。
興國官田“六扇五間”民居
兩廳兩橫
兩廳兩橫,是在“四扇三間”或“六扇五間”的基礎上,再增加一棟類似的正屋,形成前后兩棟形式,之間隔一橫向天井,并通過腋廊(或稱廊廡、花廳)將前后兩棟組合在一起。民間稱此為“上三下三”或“上五下五”式樣。兩排房因是平行而建,因此,明間便成了上廳和下廳,上下廳也合稱“正廳”。下廳次間為廂房,上廳次間為正房。按習俗,房屋規格:上廳寬度為1.08丈(需加寬時便加9寸的倍數),長度為1.45丈、1.8丈或2.4丈。下廳寬度須比上廳寬度少9寸。次間寬度多為9尺或1.08丈。此外,上排房一般要比下排房高出5寸左右。這樣便構成了一幢封閉式的由兩個單元組合成的“正屋”,通稱“一進兩廳式”。
在此基礎上,房屋需要擴大或本來規模就大的,便在正屋兩側擴建“橫屋”,橫屋的進深與正屋等齊或前部凸出兩間,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與橫屋間留一走衢,稱“巷”或“私廳”、“塞口”,走衢前后對開小門,巷中相應留豎向天井,以采光、排水。橫屋各房間門均朝巷道開。正屋從腋廊處開門通往巷,這樣便以正屋的正廳為中軸線,加上兩側的巷和橫屋,構成了一幢通稱為“兩廳兩橫”或“一進兩廳兩橫”式房屋。
典型案例介紹
興國縣興蓮鄉官田村陳有斌宅。建于1920年,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兩層,懸山頂,通高6.4米??偲矫嫘螤畛省鞍肌弊中危骈?8.28米,通進深22.81平方米,建筑占地645平方米,為“兩廳兩橫”式布局。正屋由前廳、后廳、天井及左右廂房組成。兩側各為一排對稱的橫屋,面朝堂屋,相對分布,面闊六間。左右橫屋的第一間與第二間之間有一過道,橫屋與正屋之間分設前后兩過廳和天井。墻體皆承重,有青磚墻、土坯墻、卵石墻三種,其中外墻面為清水墻。地面做法前廊為青磚墁地,其余為三合土地面,天井及臺明正面階沿為花崗巖條石墁砌,東、南、北面階沿以及前院地面為卵石裝砌。室內木作皆作紅黑相間桐油漆,上架以棕紅色為地,黑漆括邊裝飾,下架以黑色為地,紅漆括邊裝飾。整座民居依山而建,前有門坪,后有風水林。
興國官田”一進兩廳兩橫”式民居
瑞金云石山梁氏“一進兩廳兩橫”民居
瑞金云石鄉田心村梁氏侶玉公祠。屬梁姓居祀祠性質的民居,即建筑當心間上下廳堂為公共祖堂,兩邊房屋為梁姓裔孫居住。建于清末民國初年,坐東北朝西南,土木結構,懸山頂,平面為“一進兩廳兩橫”式,呈“凹”字形布局,通面闊七間34.63米,通進深25.87米,建筑占地764.18平方米,塊石墻基、低層三合土墻、二層土坯磚墻,墻體皆承重,梁架擱柵墻上。廳堂三合土墁地,余為素土地面。使用攢邊式板門和直欞窗,裝飾很簡單,也不見使用油漆。整個民居依山坡而建,門前為三合土曬坪,坪前是一口半月形水塘,屋后緩坡為后龍山和風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