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也展現了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建筑技藝和深邃的美學理念。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每一塊磚瓦都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在本期文章中,我們將繼續深入剖析中國古建筑的結構,探索那些歷經千年風雨依舊屹立不倒的建筑奇跡。
建筑群的組合
中國古代建筑以群體組合見長。宮殿、陵墓、壇廟、衙署、邸宅、佛寺、道觀等都是眾多單體建筑組合起來的建筑群。其中特別擅長運用院落的組合手法來達到各類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標。人們對所在建筑群的生活體驗和藝術感受也只有進入到各個院落才能真正得到。庭院是中國古代建筑群體布局的靈魂。
庭院是由屋宇、圍墻、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它能營造出寧靜、安全、潔凈的生活環境。在易受自然災害襲擊和社會不安因素侵犯的社會里,這種封閉的庭院是最合適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風、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進行室外活動和種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決辦法。
由于氣候和地形條件的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異:例如北方的住宅有開闊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陽光;南方為了減少夏天烈日曝曬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形象地稱之為“天井”;這樣還可增強室內的通風效果;而山地的建筑,限千基地狹窄,往往不能采用規整、開闊的庭院布置;公共性的建筑,則因大規模的活動場面而要求寬宏的院落。
庭院的圍合方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在主房與院門之間用墻圍合;二是主房與院門之間用廊圍合,通常稱之為"廊院”;三是主房前兩側東西相對各建廂房一座,前設院墻與院門,通常稱之為“三合院”;如將前面的院墻改建為房屋(門屋”或“倒座”),則稱“四合院”。在園林中也常采用庭院來組成小景區,形成園中安靜的一隅,這種庭院和圍合方式就非常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可任意設計。
中國古代建筑庭院組合舉例
沿著一條縱深的路線,對稱或不對稱地布置一連串形狀與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種種不同的環境氛圍,使人們在經受了這些院落與建筑物的空間藝術感染后,最終能達到某種精神境界一或崇敬、或肅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藝術手法。有人以之比作中國山水畫的長卷,能產生步移景異、引人入勝的效果。
例一北京故宮檁和椽
中軸線上自南而北由大清門(低、小)-T形狹長庭院一天安門(高、大)-長方形庭院一端門(高、大)一縱長形庭院一午門(高、大)一橫長寬闊庭院一太和門(低)-方形寬大庭院-太和殿(高、大)。在達到主殿太和殿前需經過1600余米長的軸線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門五院,以襯托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威嚴。其他內廷和外朝兩側的附屬建筑與庭院相對降低減小,以突出三殿為中心的皇權象征。
例二曲阜孔廟
在460余米長的中軸線上經歷6個院落、3座牌坊、7座門殿才達到主殿大成殿。和故宮不同的是前面的5個院落遍植柏樹,都是郁郁蔥蔥的綠色環境,大成殿前主庭院內也是古柏參天,因此形成一種清靜肅穆的氛圍,這和尊崇孔子“先師”地位的要求相符。和故宮很不一樣。
例三蘇州留園
從城市街道進入園門后,須經過60余米長的曲折、狹小、時明時暗的走廊與庭院,才到達主景所在的涵碧山房”,成功地運用了以小襯大、以暗襯明、以少襯多的對比手法,使園林空間與景色收到豁然開朗、山明水秀的效果。這一段60余米的路程也把城市的塵囂隔絕在外,使人們的情緒得到凈化而進入悠游山水的境界。
江蘇蘇州留園平面
在中國古代,當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樣、內容復雜時,通常的處理方式是將軸線延伸,并向兩側展開,組成三條或五條軸線并列的組合群體,但其基本單元仍是各種形式的庭院。另一種總平面形式是縱橫軸線方向都作對稱布置,常用于最莊重嚴肅的場所,如禮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壇、社稷壇、地壇以及漢代的陵墓等。
中國古代建筑群總平面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