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是螺貝類的總稱,“鈿”則寓含鑲嵌裝飾之意,螺鈿工藝又稱螺甸、螺填、鈿嵌、坎螺以及羅鈿等,是我國的傳統非遺文化瑰寶之一。
螺鈿相傳起源于商代的漆器,至唐代,中國的螺鈿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銅鏡漆背螺鈿,更是這一時期的工藝瑰寶。清代是螺鈿家具達到高峰的時期。
螺鈿的鑲嵌工藝技法非常豐富,通常可分為硬鈿、軟鈿與鐫鈿三大類。硬鈿又可分為厚片硬鈿、薄片硬鈿、襯色甸嵌、硬鈿挖嵌。
螺鈿的主要材料是各種螺殼和海貝,通常采用的品種有螺殼、海貝、夜光螺、三角蚌、鮑魚、硨磲殼等。
這些材料具有獨特的色彩和光澤,在光線下能產生奇幻、絢麗的藝術效果,為螺鈿工藝品提供了豐富的視覺元素。
螺鈿的制作工藝復雜,一般都要經歷數道工藝將普通的貝殼,打磨成薄如蟬翼的片材,經過螺鈿裝飾的器物,絢麗奇幻、光華可賞,來自天然產物的斑斕色彩,驚艷之余還帶著一種低調的奢華感。
被廣泛應用于漆器、家具、樂器、屏風、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關的工藝品上。
隨著非遺文化的盛行,為了讓更多的人能體驗到螺鈿手工的魅力,我們將其制作工藝化繁為簡,讓人人都能成為“螺鈿大師”!
現代螺鈿的制作,一般采用的是淺金色合金材質的胎底,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胎底的形狀和性能,比如胸針、發簪、耳飾……
DIY制作時,需要先將膠水少量的涂抹在胎底需要填充的位置,再用牙簽將膠水均勻的鋪開,之后再填充不同色號的螺片。
填充螺片時需要順著胎底形狀的紋理,按照配色一圈一圈的填充,可以用鑷子或牙簽來輔助填色。
填色的過程一定要耐心,不要心急,每次蘸取少量的螺片,一點點的粘貼在胎底上。
一開始只需要將胎底用稍大的螺片覆蓋即可,盡量填充至沒有縫隙,當完成一個區域的填色后,可以查看一下是否還有漏缺,如果有及時再粘貼一層螺片。
如果胎底有特別纖細的線條,就挑選最小顆的螺片來填色,一點點慢慢細心的填充。
最后,在螺片填充完成后,需要再涂一層UV膠來保護貼面,如果胎底的形狀比較大,可以分區域涂膠,每次少量多次的出膠,后用牙簽涂抹均勻。
每一個區域涂膠完成后,都需要及時的曬燈固化膠水,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封層膠涂抹1-2遍。
除此之外,也可以DIY螺鈿畫,一般選取在黑色的背景下制作,最后裝上相框,一幅“五彩斑斕的黑”就制作完成啦~
將螺貝打碎后,再一點點重組,即使沒有陽光,也有流光溢彩的色調,如暗夜精靈般,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