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瓷俗稱“聚饒”、“貼饒”或“扣饒”,創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它是以灰泥制作成裝飾形體后,在形體表面貼飾彩色碎瓷片的裝飾工藝,其骨架與灰塑相同,也要以鐵絲或木架作支撐,以石灰、貝灰、細砂、麻等制成的草筋灰塑型,最后貼瓷。嵌瓷流行于粵東一帶,在潮州地區尤為常見,閩南也有采用,經濟美觀,且能防止海風侵蝕,歷經風雨而不褪色。
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拼貼成孔雀圖案的廣東潮州開元寺大殿正脊花鳥
嵌瓷因其色彩絢麗,層次豐富,尤適于表現寓意吉慶祥瑞的花鳥、動物圖案。初始,嵌瓷多利用碎瓷片在屋脊上拼貼成簡單的花鳥圖案,形制較為粗糙。至清代,部分瓷器作坊開始專為嵌瓷燒制顏色多樣的低溫瓷器,嵌瓷圖案逐漸豐富起來,可以根據需求鑲嵌成平貼、浮雕或立體的人物、花鳥、蟲魚、博古等,多種樣式,結構復雜。
始建于唐代的潮州開元寺,經過歷代數次重修,其屋脊上保留了精美的嵌瓷裝飾。如大雄寶殿脊飾,為嵌瓷雙鳳牡丹,并襯以卷草圖案,工藝細致,色彩艷麗。廣東潮州彩塘鎮叢熙公祠,屋脊的嵌瓷絢麗多彩,曾轟動一時。嶺南很多祠廟都借助嵌瓷晶瑩閃亮、色彩艷麗的特點,在屋脊、鴟吻、飛檐翹角處做成較為夸張的漫卷式的龍之須、鳳之尾,極有個性,以明亮的天空為背景,十分壯美。
潮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嵌瓷脊飾《雙鳳牡丹》
按照工藝的不同,嵌瓷可以分為平瓷、半浮瓷及浮瓷三類。平瓷工藝較為簡單,先用石灰、紅糖和草筋等調勻成灰漿,然后將彩色瓷片按照預設的圖案拼鑲在灰泥表面,將瓷面與灰面一樣抹平。半浮瓷,是用灰漿打底后,按照設計大體塑出凸凹不平的圖案浮坯,最后用瓷片嵌貼。浮瓷則要用鐵絲先扎好骨架后,用灰漿堆塑成型,最后瓷片嵌貼表面而成。平瓷、半浮瓷及浮瓷根據建筑位置或結構,分飾于屋脊、屋檐和影壁等不同部位。
福建泉州天后宮屋脊嵌瓷裝飾色彩祥麗
屋脊嵌瓷多為雙龍戲珠、鳳穿牡丹等題材,鴟吻處多飾以立雕的戲文人物,影壁及屋檐下的嵌瓷,往往會有場面稍大的人物故事,另外也有祥禽瑞獸、吉祥花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