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竹馬”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從小一起玩耍、親密無間、宛如天生一對的兩個人。
“青梅”指的是尚未成熟的梅子,其色澤青翠,形狀略似李子。這種梅子一般不直接食用,人們將其用來制作酸梅湯或者釀成梅子酒,比如曹操“煮酒論英雄”所煮的酒就是青梅酒。
至于“竹馬”,則是古時候男孩子們玩的一種玩具,最早在《后漢書》中有所記載。而在唐代之后多以竹馬舞、竹馬戲等形式流行。
實際上,竹馬不過是一根竹竿,頂部裝飾成馬的形狀,男孩子們騎在上面,仿佛真的騎在馬上。這幅畫面,有點像騎著掃把的飛天女巫......
那么,樹上的青梅與玩具竹馬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呢?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源自唐代詩人李白的《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猜嫌。”這幾句詩,講述了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
詩中描繪了一對夫妻,因丈夫常年在外經商,妻子不辭辛勞,長途跋涉來到長干里與丈夫團聚,共同生活。這段恩愛的故事,成為了后世流傳千古的佳話。
詩的開頭兩句,回憶了兩人從小相識、親密無間、相互曖昧的時光,他們一同成長,充滿了嬉戲打鬧的美好記憶。
將竹馬比喻為小男孩,是因為男孩子活潑好動,喜歡這種運動型的游戲,用它來象征年幼的男孩子非常貼切。
那么,為什么將“青梅”代指小女孩呢?
梅子在還沒成熟之前是青色,味道酸澀。或者是剛剛開花的青梅,含羞帶怯,就像還沒成熟的小女孩,象征著青澀與純潔。
且古人習慣用梅子來比喻女子,如《詩經》中待嫁女子詠唱的《召南?摽有梅》。
這是一首描繪周代大齡未婚女子待嫁時急迫心情的詩。隨著梅子從樹上逐漸掉落,通過樹上剩余的梅子數量來體現主人公急不可待的心理變化過程。
此處成熟的梅子紛紛落地,就像待嫁女子青春的逝去,用熟透了的梅子比喻還未出嫁的姑娘。那李白用還未成熟的青梅,來代指懵懂的小女孩就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也有人認為“青梅”并非指青色的梅子,而是與“青眉”諧音。
古人畫眉時常用黛色,這種顏色令人眉清目秀,所謂“眉黛青山,雙瞳剪水”就是這么來的。
而“黛”本是一種深色顏料,來自一種名為“石黛”的青黑色礦石,有些類似于藏青色。
因此“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意為小男孩騎著竹馬與女孩子玩耍,嬉戲正在畫眉毛的小女孩,成為兩人的美好回憶。
對于以上兩種說法,你覺得哪一種更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