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桂圃劉氏家乘里的文集部分,其中收錄了當時的名流、外族人所寫的贈序、客序。仔細看每篇文章的末尾之處,作者都會寫上“某某頓首拜書”。那么,“頓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禮拜形式
自古以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古人尤為重視“禮”,進而制定了諸多的禮儀規(guī)范。《周禮·春官·大祝》有“九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
拜,在古代是行敬禮之意,九拜是按當時的跪拜動作和對象,做了嚴格的規(guī)范,也就是依不同的等級、社會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九種跪拜禮儀。
所以前四種稱為“正拜”,即常用之拜禮,后五種則依附于四種正拜。不過流傳下來,較常見使用的則為稽首和頓首。
稽首:至高無上的敬意
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禮。《周禮》中記載:“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這句話揭示了稽首的基本性質(zhì)──它是臣子對君主表示最高敬意時所使用的禮節(jié)。
稽首在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男子雙腿打開跪下去形成外八字狀,女子跪下去時則雙腿并攏。左手按右手上(掌心向內(nèi)),拱手于地,頭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點在手背。
這種禮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后來也用于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場合。
頓首:次于稽首的恭敬
頓首相對于稽首而言,其恭敬程度稍遜一籌,但仍是古代非常正式的跪拜禮之一。《周禮》中對頓首的解釋為:“頓首,拜頭叩地也。”
頓首在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覆蓋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頭急遽伸下,引頭至地,稍頓即起。
頓首與稽首類似,但有所區(qū)別。稽首是頭觸地后停留一段時間,而頓首則是頭觸地后立即抬起,不作停留。因此,頓首在拜禮中屬于次重的禮節(jié),適用于平輩之間或地位相近的人互相表示敬意。
在古代,“頓首”也常被用作敬辭,用于書信或正式場合的表文中。古人寫信時,會在信的開頭或結(jié)尾處寫上“頓首”二字,以表達對收信人的尊敬,類似于現(xiàn)代書信中的“致敬”或“問好”。
此外,頓首還是一種請罪的禮儀,當人們有重大事宜請求時,同樣也會用到“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