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之盛,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盛,全在晉祠。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穿越千年,那就來山西晉祠。
1、晉祠的源起與發展
晉祠,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文化瑰寶,最初是為紀念唐叔虞而建。
據史料記載,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胞弟姬虞于唐,后因其子燮父改國號為晉,唐叔虞祠也隨之稱為晉王祠,簡稱晉祠。
晉祠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歲月的長河中歷經了諸多朝代的擴建與修繕。
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帝高洋將晉陽定為別都,對晉祠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大起樓觀,穿鑿池塘”,使其規模進一步擴大。
到了隋唐時期,晉祠的建設達到高峰。隋開皇年間修建舍利生生塔引晉水灌溉稻田,
唐貞觀二十年,太宗李世民重游晉祠并親撰《晉祠之銘并序》,隨后又對晉祠加以擴建。
宋元時期,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宋仁宗趙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修建了圣母殿。
此外,還有諸如難老泉出水口建石堰、獻殿的創建、鐵人鐵獅子的鑄造等諸多建設。
明清時期,晉祠的建設與修繕工作仍在持續。
明洪武三年創建仙翁閣,明萬歷四年創建對越坊,清乾隆年間也有眾多建筑的修建與改建。
正是這歷經千年的不斷擴建與修繕,晉祠才得以成為如今集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2、晉祠的主要景點
(一)晉祠主殿
晉祠主殿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主殿建筑獨具特色,重檐歇山頂,殿高面闊,莊重宏偉。
其內部裝飾精美,梁柱上的木雕工藝精湛,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水準。
殿周柱子均向內傾,形成側角,平柱至角柱逐漸升高,營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增強了建筑的穩固力與藝術美。
(二)魚沼飛梁
魚沼飛梁是晉祠的獨特建筑,其結構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礎為寶裝蓮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襯托橋面。
它是我國現存古橋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橋梁,歷史悠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其造型猶如大鳥展翅欲飛,橋面十字形的設計獨具匠心。
(三)圣母殿
圣母殿內的塑像栩栩如生,主像圣母端莊高貴,神態慈祥。
侍從塑像各具神態,展現出宮廷生活的場景。
殿內的裝飾華麗,彩繪細膩,彰顯出宋代的藝術風格。
同時,圣母殿的建筑結構也頗具特色,是宋代建筑的典范,體現了當時的建筑技藝和審美觀念。
(四)園林景觀
晉祠內園林景觀優美,花園中百花爭艷,別墅錯落有致。
古樹參天,如周柏歷經千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池塘清澈,如魚沼水色清幽,錦鯉游動。
自然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營造出寧靜而典雅的氛圍。
(五)其他景點
水鏡臺作為晉祠的戲臺,建筑布局巧妙,其下的八口大甕堪稱古代“擴音器”。
金人臺四角立有鐵人,造型雄健英武,鎧甲鮮明。
獻殿作為供奉祭品的場所,建筑靈巧豪放,梁架結構獨特。這些景點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動人的故事。
3、晉祠的獨特魅力
(一)晉祠三絕
難老泉:難老泉是晉祠三絕之一,為晉水的主要源頭。
其泉水出自地平線下約5米的斷層巖,水溫恒溫17℃左右,即使在隆冬季節,水中的生長草依然碧綠如茵。
難老泉長流不竭,水質清澈見底,歷代文人墨客為之留下眾多詩作。傳說中,柳氏的故事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
侍女像:晉祠圣母殿內的宋代彩塑侍女像形態各異,生動地展現了宮廷生活場景。
這些侍女像動作姿態不同,神態性格各異,有的天真無邪,有的心事重重。
其高超的寫實手法和細膩的刻畫,使得這些塑像成為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珍品。
周柏:周柏是晉祠三絕中的又一瑰寶,它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至今仍茂盛蔥郁,樹齡已有2800多年。
周柏樹干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見證了晉祠的悠久歷史。
(二)名刻佳作
《晉祠之銘并序》:唐太宗李世民親撰并手書的《晉祠之銘并序》碑,是晉祠著名的碑刻之一。
這通碑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記載了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還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其行書筆力遒美健秀,瀟灑飄逸,開創了行書與飛白上石的先河。
其他碑刻:除了《晉祠之銘并序》,晉祠還有武則天時期的《花嚴石經》、楊二酉的《柏月山房記》等眾多碑刻。
這些碑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晉祠是一座歷史的鐘擺,悄然地搖擺,記錄著每一個瞬間。這里是文化的瑰寶,是歷史的厚重篇章,更是靈魂的棲息之地。讓我們沉浸在這段歷史的故事里,感受時光的流轉,品味歲月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