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畫是對木構架進行裝飾的技藝,同時彰顯建筑等級。彩畫的存在,讓厚重威嚴的木建筑頓時輕盈,彩畫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外,還可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性。
我國在春秋時期就有了彩畫的雛形,至秦漢時已很發達,出現了龍、云等紋樣,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影響,彩畫中又增添了卷草、蓮花、寶珠、萬字等紋樣,興起墻面涂白,木面涂紅的彩畫方式。隋唐時期官式建筑彩畫以朱白為主,丹粉刷飾的細部做法在唐代已定型。
宋代以線條輪廓和圖案造型為主青綠為主色、紅黃為陪襯,清淡雅致且少用金飾。
宋代彩畫,尤其是北宋彩畫,根據建筑等級的差別,有五彩遍裝、青綠彩畫、土朱刷飾三類,以五彩遍裝等級最高,彩畫繪在梁、枋和天花等處。
其中的梁枋彩畫大多由如意頭和枋心兩部分構成,精美大方而又富有吉祥意義。宋初彩畫大多保有唐代彩畫的細致華美之風,題材上多為卷草、鳳鳥、飛天等。
到了元代彩畫則以青綠為主,輔以黑白線作輪廓線色調冷暖相間,對比強烈。
明清時期的彩畫,不僅已經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而且它還對建筑的色彩起到了一個諧調作用。由于琉璃瓦,尤其是明亮的黃色琉璃瓦被較多地使用,為了在色彩上更顯突出,組合更耀眼、明麗,屋檐下的裝飾一改宋代以前的暖色基調,而變為以青綠為主的冷色,所以,我們常說清代的彩畫為青綠彩畫。
明清時期彩畫大體可分為五大類,包括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寶珠吉祥草彩畫和海墁彩畫。
其中又以旋子、和璽、蘇畫三種最常見,每種彩畫主要都是由箍頭、方心和藻頭(找頭)等幾部分構成。
和璽彩畫:是明清建筑彩畫中等級最高的,在故宮的建筑中很常見。較突出的有太和殿和乾清宮。以青,綠為主色,它的兩個主要特征是:藻頭為橫“M”形箍頭、藻頭、方心上均畫有象征帝王的龍紋。
旋子彩畫:多用在次要的宮殿、配殿或其他建筑上。因其外層花瓣采用漩渦狀花紋而得名,它與和璽彩畫的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其藻頭部分繪的是一種旋子圖案。旋子圖案實際上是一種以圓形切線為基本線條所組成的有規則的幾何圖案,其外形是旋渦狀的“花瓣”,中心為“花心”,也稱“旋眼”,所以旋子圖案乍一看起來就像是一朵花。
蘇式彩畫:在寧壽宮花園的亭、臺、樓、閣等建筑上使用的多是蘇式彩畫,蘇式彩畫不再用龍、鳳作圖案,而用各式的人物、山水、花草、蟲鳥,布局上也靈活多變,在青綠色之外加用紅黃等色,更顯豐富多彩而生動有致。
寶珠吉祥草彩畫:沒有程式化的構圖,特點是在大紅底色上運用寶珠和卷草紋,在明清冷色調為主的彩畫中顯得頗為另類,它吸收漢地卷草紋,并受藏傳佛教影響加入三寶珠而形成,但寶珠古祥草彩畫存續時間很短,集中于明末清初時,之后就與官式彩畫融合,形成龍草和璽等形式,不再單獨使用。
海墁彩畫:誕生在清晚期,是所有彩畫中最小眾,最獨特的一種,海墁是大面積之意,即建筑的絕大部分構件都采用同一種紋式,多用于園林當中,追求自然雅致的裝飾效果,在題材上并無定法,個性十足,所以應用十分有限。
此外,還有一種彩畫是將和璽、旋子、蘇式三種彩畫的形式、圖案混合運用,其表現手法更為靈活,但不能歸于三大類中的任何一類,所以稱為“雜式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