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當年被馮玉祥逐出故宮時,帶走了大量奇珍異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輾轉流入民間,這就包括了《韓熙載夜宴圖》,后被著名畫家張大千耗費500兩黃金買下。
再后來,移居海外的張大千將《韓熙載夜宴圖》以很低的價格,轉讓給祖國,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名列“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今天的秋風,就像那天夜宴散場那么涼?!?/span>
南唐乾德五年(公元964年)的一個秋夜,后主李煜派顧閎中和周文矩兩位畫院待詔潛入了官員韓熙載府上,回來以后,顧閎中和周文矩憑著目識心記,詳盡地將這場“夜宴”的全部過程和整個場面繪成紀實長卷呈給李煜。
這幅畫卷展示了韓熙載在家中宴飲歌樂的景象,通過“聽樂”、“觀舞”、“歇息”、“清吹”、“送客”這五個片段,真實再現了整個夜宴的場景。每個部分都以屏風相隔,形成獨立的場景,但又通過人物的動態和眼神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韓熙載與賓客們身著華麗的服飾,沉浸在歌舞升平的氛圍中,展現了他們放浪形骸、縱情享樂的生活態度。
然而,在這奢華的背后,卻隱藏著韓熙載對政治現實的無奈和失望。
韓熙載,字叔言,生于公元902年,祖籍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出生北海(今山東省青州市),屬于五代十國中的北方后唐的望族。從曾祖父一輩開始,就在朝廷里做官,父親韓光嗣更是官至節度副使,位高權重。
公元926年,韓光嗣被卷入后唐一場權力爭斗,死于非命。韓熙載頓時家破人亡,被迫逃離中原,來到揚州,投奔南吳。
在五代十國,許多北方讀書人逃到南方來,被委以重任。韓熙載是進士出身,胸懷大志,卻沒有受到南吳的重用,只被派到地方上擔任小官。公元937年,南吳大將李昪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創建了南唐,替代南吳。李昪很欣賞韓熙載的才華,讓他輔佐太子李璟。
公元943年,李昪病逝,李璟即位。李璟很信任韓熙載,對他屢次提拔,任命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充鑄錢使。公元961年,李璟病逝,李煜即位,任命韓熙載為中書侍郎、充光政殿學士承旨。自漢朝以后,中書侍郎權位很重,與宰相只有一步之遙。
韓熙載因此步入人生的巔峰。
然而,韓熙載從北方來到南方后,歷經南唐的三代皇帝,他們在信任、重用韓熙載的同時,始終對他有防備之心,不愿意接受他的正確意見。韓熙載性格放蕩不羈,又喜歡給皇帝挑刺,讓南唐皇帝對他又愛又怕。
后來,在后主李煜時期,韓熙載因政治失意而放浪形骸,以聲色為韜晦之略,夜夜笙歌與家中,賓客縱情嬉戲,希望以此避免走上父親的老路,能從政治上得以自保,但這也讓他陷入了深深的內心矛盾之中。
雖然韓熙載故意用這場豪門“夜宴”,來表現自己的醉生夢死、不思進取,但整場宴會上,他都沒有表現出心情歡暢的樣子,而是郁郁寡歡,有如一名局外人。
“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
顧閎中所繪的《韓熙載夜宴圖》以長卷形式描繪的這一場“夜宴”,到底是怎樣一場盛況呢?
全圖的五個段落,分為“聽樂”、“觀舞”、“暫歇”、“清吹”和“散宴”。每個段落都細致入微地展現了不同的人物和活動,場景連貫,情感張弛有度。
聽樂:細膩刻畫了琵琶獨奏的靜謐瞬間。室內氛圍因樂聲起而轉凝重,眾人凝神靜聽。紅袍狀元郎粲端坐中央,韓熙載高巾側伴,氣度非凡。教坊副使李嘉明之妹輕撥琵琶,李嘉明側目細賞。
觀舞:韓熙載紅鼓旁揮捶,動作間鼓聲似響。郎粲斜倚,雙目流連于鼓技與舞姿間。舒雅青年執板輕擊,節奏和諧。德明和尚謙恭而立,目光專注韓熙載,羞澀中透出超凡脫俗。
暫歇:韓熙載榻上洗手,與侍女笑語交談,盡顯宴會溫馨間隙。女子攜樂器輕步入內,杯盤侍者隨其后,悠然自得。紅燭高照,床榻備妥,靜待休憩。
清吹:韓熙載便裝盤膝,輕搖扇與侍女交談,盡顯隨和。五女樂橫坐,各展風姿,錯落有致。旁側打板男坐姿端嚴,與女伎靈動形成鮮明對照。
散宴:宴盡人散,韓熙載立中,左手輕擺,似語“不”別賓客,依依之情溢于言表。畫面定格離愁,夜宴繁華漸隱,余韻悠長。
五個場景,構成一場“夜宴”的主要情節。畫中人物形態各異,神態生動。韓熙載的沉穩、賓客的歡快,以及樂師、舞女的表演都栩栩如生。每個人物都被賦予了獨特的個性,通過細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傳達出豐富的情感。畫中人物之間的互動體現了當時人們在社交場合中的禮儀和風俗。韓熙載作為主人既要照顧賓客的情緒,又要展現自己的風度,這反映了古代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復雜性。
在色彩運用上,明亮而富有層次感,使整個畫面充滿了生氣。尤其是宴席上的食物和酒器,色彩鮮艷,吸引了觀者的目光。仕女的素妝艷服與男賓客的青黑衣衫形成鮮明對照,紅綠相互穿插,有對比又有呼應,用色不多但卻顯得豐富而統一。
畫作的空間布局巧妙,前景與背景的交錯使得整個場景更具立體感。通過不同層次的描繪,觀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宴會的熱烈氛圍。屏風幾案、管弦床榻既連又隔,獨立成章又渾然一體。
畫作構思精巧、人物刻畫細膩、畫面雅致清新,以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展示了南唐社會風貌和文人生活,因此《韓熙載夜宴圖》一經面世,即被認為是工筆畫的經典之作,后來更是代表了中國古代工筆重彩的最高水平。
然而,名畫也是幾經沉浮,隨著南唐覆滅,李煜被宋朝俘虜,《韓熙載夜宴圖》也隨諸多珍寶成了宋朝的戰利品。清朝時,這幅畫被名將年羹堯所得,還特意題了跋。年羹堯被抄家后,它流進了皇宮,成了乾隆爺的掌上寶,并在上面題字蓋章。之后,溥儀攜帶出宮,它輾轉流入民間。
一直到公元1945年,張大千在北京琉璃廠街,發現了這幅傳世巨作,毫不猶豫地舍棄了本應用來購豪宅的500兩黃金,天價購入了此畫。他還專為《韓熙載夜宴圖》刻了一枚印章,文曰“東南西北,只有相隨無別離”,加蓋在圖卷上。
哦,對了,據說,如今流傳下來的《韓熙載夜宴圖》是宋代模本,絹本設色,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至于顧閎中親手所繪的原版,傳說已經在金滅北宋時被毀,具體情況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