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途中,我們經常有機會欣賞到各式各樣的古老建筑。面對這些歷史遺跡時,我們應該如何去觀察和理解它們,以便更好地領略它們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呢?
入門級——分清種類是關鍵
在中國的古建筑中,建筑的類型和風格是非常豐富和精細的。對于初學者來說,了解和區分宮、殿、亭、樓、閣、廊、榭……這些基本的建筑類型是探索古代建筑的第一步:
宮:通常是帝王居住和處理政務的地方,規模宏大,建筑布局嚴謹。
殿:是宮里面比較重要的建筑單體。它一般處于建筑群中的核心位置,多用于舉行重大儀式、朝會等活動。
亭:一種供人休息、觀景的小型建筑,形狀多樣,有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亭的選址非常講究,常常建在山上、水邊或者園林中的顯眼位置。
樓:樓者,重屋也。所謂的“樓”指的是很多層的屋子,在古代稱為重屋。樓的特點是比較狹長,垂直方向上的空間感較強。
閣:也是多層建筑,但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性或者宗教性的建筑,常被用于藏書、供奉佛像等。
廊:廊道,作為建筑中的連接路徑,最初是指建筑物下方的遮蔽走道。它在建筑設計中扮演著橋梁的角色,將不同的建筑部分緊密聯系起來,增強了建筑群的連貫性和統一感。廊道的設計變化多端,包括直線型、曲折型、環繞型等多種形態。
掌握古建筑的基本類型只是探索古建奧秘的起點。進一步,我們需要探究建筑的歷史背景,即確定這些建筑屬于哪個時代。
在中國古建筑中,真正古老的建筑并不多見。這是因為古代建筑大多以木材為主料,而木材的耐久性不如石材等其他材料,長時間的風化使得許多古代木結構建筑難以完整保存至今。
因此,現存的古建筑中,唐代及以前的建筑數量較少,大多數建筑始建于宋代或更晚的時期。
面對這種情況,當你在旅行中遇到一座古建筑,并且已經識別出其類型后,你是否能夠進一步判斷出它的建造時期呢?這是一個更深層次的挑戰。
進階篇——如何判斷古建筑的年代
在古代建筑領域,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呈現出一定的連續性和發展性。
具體來說,唐代、五代、遼代的建筑風格形成了一個發展序列;宋代和金代的建筑風格構成了另一個發展序列;而明代與清代的建筑風格則形成了第三個發展序列。
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如何識別這些不同的建筑風格,建議大家記錄下這些要點,以便在旅行時能夠對照這些方法進行鑒別。
當你在旅行中遇到古代建筑時,不要急于拍照。先退后幾步,拉遠視角,仔細觀察建筑的屋頂。
屋頂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唐宋時期,古建筑的屋頂坡度較為平緩,屋檐向外延伸較遠,使整個建筑顯得莊重而穩固,給人一種宏偉、大氣的視覺感受。
例如,唐代建筑的獨特韻味,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而明代、清代的建筑,屋頂坡度相對陡峭,裝飾上也比較富麗堂皇,一眼看去雖稍顯笨重,但卻更顯威儀,比如北京紫禁城。
如果屋頂沒有看明白,別急,我們走近一些,站在建筑下面看一看它的斗拱。
不錯,斗拱,可是判斷建筑年代的重要特征。
如果遇到規模宏大、結構復雜、設計精巧的建筑,那么它們很可能是唐宋時期的作品。例如,唐代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斗拱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唐宋時期,斗拱不僅在建筑力學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而且其尺寸通常較為龐大,使得屋檐能夠向外延伸得更遠。因此,斗拱的規模有時會給人一種超出實際大小的感覺。
相比之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有所不同:
明清斗拱則多為裝飾,比較小,出檐變短。
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是——隨著建筑技術提升,柱頭間的構架整體得到加強,所以斗拱在明清時期不再是受力的構件,而成為裝飾性的構件。
屋頂、斗拱,還是分辨不出,判斷不來,還有一招兒,走進里邊,看一眼梁和柱。
唐宋和明清的梁柱有一很大的不同點:唐宋融入曲線美;而明清多為直來直往。
看了上述不同類型不同時代的古建筑,你會分辨和判斷了嗎?觀察一下外觀、結構,欣賞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魅力,感受中國古建筑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