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類型,尤其在嶺南地區,留下了一批精美的祠堂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陳家祠,規模宏大,保存完好,裝飾異常華麗,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明珠”。
陳家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氏宗親共同籌資興建的合族祠。陳家祠的裝飾藝術有“七絕”之稱。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彩繪,共同構成“三雕兩塑一鑄一畫”,工藝超群、獨具匠心、令人贊嘆。
▲陳家祠入口
木雕是中國古建筑重要的裝飾手法,雕刻技法很多樣,有浮雕、圓雕、鏤雕等,也常將幾種技法結合起來使用。陳家祠的木雕以浮雕和鏤雕為主,在梁架及許多部位上都進行了雕刻藝術加工,題材以人物故事、民間傳說為主,有郭子儀祝壽、六國大封相、渭水訪賢等。在室內抬頭而望,目光便集中在這些精美的雕刻上,十分引人注目。
磚雕是傳統建筑中在磚面進行雕刻的一種裝飾手法,裝點平整單調的墻面,增添藝術美感。陳家祠的磚雕主要分布在檐墻、廊門、山墻墀頭之上,技法高超,細節如發絲般精細,也被稱為“掛線磚雕”。主要以浮雕為主,局部采用了透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其題材內容有傳統吉祥圖案、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
▲陳家祠磚雕
嶺南地區常年濕潤多雨,花崗巖耐磨、耐腐蝕,因此石雕在嶺南建筑中廣泛使用,歷史悠久。常見于建筑臺基、臺階、柱礎上,以及入口的石獅子、抱鼓石都有精美的石雕藝術裝飾。各種精美的石雕圖案寄予著陳氏族人對祖先的虔誠敬意以及對家族未來的美好期望。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地區的一種標志性的傳統建筑裝飾藝術。運用石灰、稻草、紙筋等材料,輔以竹釘、鐵釘、銅絲、瓦片等作為骨架,并加上色彩描繪,而成形的一種建筑裝飾。大多裝飾于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陳家祠的灰塑技藝堪稱巔峰,主要運用在建筑墻壁上沿和屋脊上,色彩艷麗,生動形象,令人目不暇接。
▲陳家祠灰塑
陶塑是一種將陶瓷藝術和建筑藝術融合在一起的建筑裝飾手法,嶺南地區的陶塑制作技藝格外突出。陳家祠的陶塑主要集中在脊飾上,采用的是著名的佛山石灣陶塑。共有11條陶塑脊飾,色彩絢麗,工藝精湛,是目前已知的嶺南祠堂建筑中最大且最復雜的脊飾之一,裝飾題材多為粵劇場景,具有濃郁的嶺南風情。
銅鐵鑄主要是以銅、鐵為原料鑄造出各種圖案或構件,裝飾在建筑上,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應用較少。廣州作為較早對外開放的前沿城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西方建筑技術和裝飾藝術較早傳入。陳家祠就使用了西方的鐵鑄裝飾工藝,主要應用在連廊廊柱和聚賢堂前月臺欄板上,達到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的效果。
彩繪是中國古建筑裝飾的重要一環,“雕梁畫棟”是人們對中國古建筑最貼切的描述。陳家祠的彩繪藝術應用較少,只有一對門神與兩幅壁畫。門神為秦瓊和尉遲恭,手執金瓜的紅臉門神為秦瓊,手執鉞斧的黑臉門神為尉遲恭。東、西廂房兩幅文人雅士聚會的彩繪壁畫,分別描繪的是王勃的《滕王閣序》和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陳家祠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