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發明創造,它們不僅展現了古人的智慧,更在現代社會中仍閃耀著光芒。在這些古代的“黑科技”中,滾燈以其獨特的魅力和精巧的工藝,為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地上來回翻滾時,燈里的蠟燭都照常燃燒而不受影響。那么,滾燈究竟是如何做到旋轉飛覆,而燈不傾滅的呢?
一、滾燈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滾燈最早起源于南宋時期的浙江余杭一帶,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據南宋詩人范成大的詩作《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描述,“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生動地展現了滾燈舞動時的精彩場景。滾燈不僅是節慶和燈會期間的重要表演項目,更是當地百姓強身健體、抵御外侵的象征。它融合了競技、武術和舞蹈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二、傳統滾燈的制作工藝和表演特點
傳統滾燈的制作工藝復雜精細,主要選用生長多年的毛竹作為原材料,經過破竹、劈篾、編扎等多道工序制成。
滾燈內部裝有燈火,外部為竹編球體,表演時通過滾動球體使燈火保持不滅,展現出高超的技巧性和觀賞性。
滾燈表演動作多樣,包括抱耍、擲推、扛舞、系繩旋轉甩動等,要求表演者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舞蹈技巧。
1、選材
要到向陽且較平緩的山坡竹林中,選取五年以上生長期的毛竹,直徑要達到7—8厘米以上,毛竹整體挺拔,竹節要長,上下粗細變化要小,直徑小的毛竹只能做小滾燈。選好原竹后,在離地面5厘米的地方鋸下毛竹備用。
2、備料
破竹劈篾,這是任何一個竹匠的基本功。按照做大滾燈和小滾燈不同的要求,劈成寬窄不同、厚薄不一的長條竹片材料。要注意保留竹青并用砂紙把邊緣打磨光滑,為下一步編扎滾燈作準備。
3、制作滾燈
(1)先編內燈。選十二根竹篾,每根寬2厘米,厚0.3厘米。①先用六根竹篾編一梅花眼為燈底,再將每根竹篾對彎成圓圈(每圈接頭處釘死),此六個圓圈自然交叉成一個球體。②在球體中腰橫箍兩根竹篾圈,兩圈相距20厘米。③沿球體底部梅花眼的左右兩側各加兩條竹篾,同樣對彎成圓圈(接頭處釘牢),彎曲時要與球體上的已有竹篾交又編扎,小燈即完成(外蒙紅綢)。
(2)小燈內裝活動支架。小燈在蒙紅綢前先裝活動支架。支架用寬1厘米,厚0.3厘米的大小兩個鐵圈組成。大圈直徑45厘米,小圈直徑40厘米,小圈內側焊一鐵砣,鐵砣上焊一尖釘,使其可插蠟燭。把小圈放入大圈內,共左右兩側用“轉銷”與大圈連接;大圈的上下用“轉銷”與小燈連接,這樣通過轉銷小圈能上下轉動,大圈能左右轉動,可以使鐵砣重心始終在下面,而鐵砣上的蠟燭則總是朝上。
(3)編扎大燈。編扎大燈的方法與編扎小燈完全相同,只是使用材料尺寸加大。每根竹篾寬3厘米,厚0.5厘米,長約378厘米。大燈編扎封口前先把小燈放進大燈內,大燈編好后,再用六條鐵絲,從六個方位均衡地把小燈懸空吊綁固定在大燈圓心的位置上,使大燈與小燈之間各個方位的距離保持一致,滾燈編扎即完成。
三、宋代滾燈的再次創新
1、結構的創新
對內部結構進行優化設計,采用更先進的陀螺儀的萬向支架原理,確保滾輪在滾動過程中燈火始終朝上提升表演效果。
2、智能化與互動性的提升
結合現代技術為滾動增添智能化元素。例如替換掉滾燈原本的蠟燭安裝LED燈球,通過遙控器控制燈光的變化和閃爍模式與表演者的動作和音樂同步,增強觀眾視覺體驗。
3、藝術形式的多樣化
在保持滾動傳統樣式的情況下,結合新的表達方式給大家展現一個全新的滾燈。例如在滾動表面繪制宋朝生活場景。
四、傳承與教育的結合
加強滾燈藝術的傳承與教育工作。
在學校和社區開設滾燈制作與表演課程,邀請非遺傳承人擔任教師,傳授滾燈的制作技藝和表演技巧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記錄和保存滾動的相關資料和記憶為后人留下寶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