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作為中國傳統家具的瑰寶,以其簡潔典雅的造型、精湛絕倫的工藝和深厚濃郁的文化內涵聞名于世。在眾多經典造法中,裹腿做圓包圓尤為引人注目,其獨特魅力不僅體現在外在的美觀,更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哲理。
明末清初 鐵力木圓包圓霸王棖八仙桌
(玉林市鐵力木家具博物館藏品)
圓包圓工藝:文化與藝術交織的結晶
■工藝溯源
圓包圓工藝,亦名裹腿做,其靈感源于對竹藤制器的細致觀察與精妙模仿,充分體現了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諦。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竹象征著高潔、堅韌,藤則代表著柔韌與靈動。明式家具匠人將竹藤的神韻巧妙地融入到木質家具的制作中,創造出了圓包圓這一獨具匠心的工藝形式。這種對自然材料的模仿與借鑒,不僅體現了古代工匠師法自然的設計理念,更反映出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與創新。
明末清初 鐵力木圓包圓霸王棖八仙桌(局部)
■造型美學與哲學意蘊
從視覺呈現上來看,圓包圓工藝為家具增添了獨特的韻味。在無束腰且圓腿的家具構造中,腿足與四棖相交處,棖子微微高出腿足表面,恰似棖子輕柔地纏裹著腿足,形成一種富有動感的視覺效果。這種層次感和包裹感,絕非簡單的裝飾,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圓融”的理念,象征著包容、和諧與圓滿。就像宇宙中的天體,皆以圓形示人,這種造型美學暗合了天地之道,賦予家具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內涵。
在裝飾細節上,圓包圓工藝更是變化無窮。常見的羅鍋棖加矮老或直棖配以雙環形卡子花等形式,宛如古典韻律中的音符,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家具上。每一處的設計都經過精心考量,既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又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這種在實用與美觀之間找到完美平衡的工藝,體現了明式家具“簡約而不簡單”的設計精髓。
榫卯結構:圓包圓工藝的靈魂支撐
■裹腿棖的精巧構造
裹腿棖作為圓包圓家具榫卯結構的核心,是直材丁字形接合在圓腿家具上的卓越應用。其構造之精巧,堪稱木工技藝的典范。在腿足與裹腿棖交接處,有一段細致入微的處理:腿足部分削圓成方,精準地嵌納棖子。棖子的盡端外皮切成45度角,與相鄰棖子格角相交,里皮則留榫納入腿足榫眼。這種榫卯方式有格角相抵和一長一短兩種造法,每一種都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與智慧。格角相抵的造法,如同拼圖般嚴絲合縫,使得家具在結構上更加穩固;而一長一短的設計,則在保證牢固的同時,增添了一份靈動之美,仿佛賦予了家具生命的韻律。
明代鐵力木裹腿劈料三開窗方桌(局部)
■外圓內方的智慧之美
垛邊、裹腿棖采用方材在看面做出混面,內部卻仍保持方材的形態,這種外圓內方的設計是圓包圓工藝的一大亮點。圓形腿足與裹腿棖交接處同樣遵循這一原則。這種獨特的結構處理方式,最精妙地體現了方圓變化的哲學思想。外觀上,圓潤的線條流暢自然,無任何突兀之處,給人一種柔和、舒適的視覺感受,如同行云流水般順暢。而內部的方材則象征著堅守、穩重,代表著中華民族剛正不阿的品格。這種外圓內方的設計,將中國人的性格與處世哲學巧妙地融入到家具之中,使家具不僅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一件承載著民族精神的文化藝術品。
圓包圓家具的款式演變與文化傳承
圓包圓造型暗合中國人的性格與處世哲學。外觀圓潤無死角,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完滿、圓滿,視覺上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致中和境界。這種造型元素廣泛應用于條桌、畫桌、羅漢床、炕桌、架子床等家具款式中。
圓包圓家具發展后期,出現由簡入繁的變化,如仿竹節工藝的運用,垛邊、裹腿棖、邊抹上的竹節雕飾錯落有致,增強了仿江南竹家具的效果。
然而,現代效法古法的圓包圓古典家具,雖在造型上汲取古意,但部分在制作工藝上存在不足。如垛邊或裹腿棖雙混面不用整料而用膠粘拼接,裹腿棖盡端連接不規范等,徒有其表而失內在講究。
裹腿做圓包圓工藝,是明式家具工藝的典范,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其深入探究與傳承,有助于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這一古老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