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啟動以來,截至11月27日,全市共復查“三普”文物點6101處(總數6262處),復查率97.43%,位列全省第一。同時,全市新發現文物達437處,其中古文化遺址19處,古墓葬5處,古建筑209處,石窟寺及石刻7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7處。這些新發現是贛州歷史的見證,具有重要意義。
古文化遺址、古建筑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珍貴的文旅資源,經過一定的規劃、維護和包裝,讓更多游客通過文物、遺址等,了解贛州的文化風物。
1、古文化遺址
Part1興國縣陽崗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陽崗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位于興國縣永豐鄉馬良村陽崗嶺,東北距羊山約1500米,西南是向東流逝的永豐河,嶺下是一條名叫大坑河的小溪。遺址為紅沙土質山崗,長約300米,坡度平緩,地表遺物之多,甚為少見。陽崗遺址坡度平緩,東、北兩面靠山,西、南兩面臨水,是先民居住的良好地方,根據陶片紋飾,器物多為手工制作,質松易脆。根據陶窯結構和半穴居遺址分析,該遺址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遺址。表明4000年前就有人類在興國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此為研究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材料。
Part2尋烏縣滿坑松山寨
松山寨又名崇山寨,位于尋烏縣滿坑村村民委員會西南處山巔。占據一座海拔516米、相對高度約250米的山峰,用土石砌筑平面略呈橢圓、長約300米、高2-4米、厚1-4.6米的封閉式寨墻,石料主要為花崗巖。整座山寨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面積超過6000平方米。山寨的東南、西北面均建有門樓,墻體較為高厚。東南門門樓高3.5米,門洞面闊0.98-1.95米,高1.98-2.3米,進深4.6米。西北門門樓高3.3米,門洞面闊0.98-2米,高1.7-2.15米,進深3.53米。據當地族譜記載,該山寨為明代或更早時期所建。
Part3崇義縣王陽明南贛平亂左溪之戰遺址
左溪之戰遺址總面積為855.48平方米。其中指揮部遺址面積為58.4平方米、左溪寨山下烽火臺遺址面積為36平方米、王陽明舊居面積為203.08平方米、練兵場遺址面積為558平方米。正德十二年(1517),王陽明統帥八府一州之兵征剿南、贛、汀、漳山賊,兵分十一路圍攻左溪。至此橫水、左溪、鉛廠、長龍、過埠、關田等地山賊56個山寨全被攻破。
Part4崇義縣赤水瑤民祭祀遺址
赤水瑤民祭祀遺址位于崇義縣上堡鄉赤水村,為古代當地瑤族居民祭祀祖先的場所,長9.6米,寬8.9米,占地面積85.44平方米。遺址中有一塊巖石,頂部雕刻有形似犬的動物,當地人稱“石狗”。“石狗”采用高浮雕技法雕刻,側臥姿勢,頭部略呈圓形,足呈牛蹄狀,尾巴上翹。古代瑤族是山區民族,以盤瓠(神犬)圖騰為崇拜,瑤民認為把民族圖騰雕刻在巖石上部可與上天神靈溝通。
Part5崇義縣贛湘古道
贛湘古道地處崇義縣上堡圩西約11公里,是諸廣山上昔日贛湘往來的交通要道,贛湘古道上七里下八里十八扭,用石塊鋪成。清咸豐年間,崇義知縣何允濂在湘贛兩省交界的山坳建兩座軍事卡房,兩卡房之間建石門,江西側門額刻“江西門”,湖南側門額刻“湖南門”,道路從石門經過,現僅存殘基。在革命戰爭年代,朱德、彭德懷、蔡會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在此留下過足跡,也是贛湘邊界“紅色通道”。
2、古墓葬
Part6興國縣南宋潘氏古墓
南宋潘氏古墓位于興國(古時為萬安縣)均村鄉橫柏村五里隘附近的獅子潭畔(又名漁翁撒網形)山坡上,墓主人為潘氏大祖從源公。從源公之子潘仝,于南宋淳祐年間狀元及第,初任廣東觀察御史,后遷秘書閣大學士。從源公亦因之追授誥封一品資政大夫,“狀元家山”由此得名。
Part7興國縣欽天監、靈臺博士廖均卿墓
欽天監、靈臺博士廖均卿墓位于興國縣梅窖鎮黃嶺村樟聯組虎形山山腰。廖均卿(1350-1413),字兆保,號玉峰,精通堪輿秘術,深得皇上器重,影響頗大。明永樂八年(1410),以擇地十三陵之第一陵——長陵有功,封為欽天監、靈臺博士,永樂十一年(1413)五月病死北京,皇帝下詔派官兵護送靈柩返鄉榮葬,葬于三僚村東北部約3.5公里黃嶺村的虎形山山腰。明公歷四十三年(1615)重修墓葬,后又多次修葺。
Part8興國縣謝肇墓
謝肇墓位于興國縣城東部的古龍崗鎮黃塘村梅坳組,為宋代墓,占地面積94.5平方米。墓前左右兩側分別立有一個石柱,表明墓主人身份尊貴。謝肇(838-899),興國樟木鄉人,出身武勇之家,自幼練武,嫻武技,多謀略,官至安撫江嶺(安南)都護。曾奉詔率軍平定閩、粵容營隸卒之亂。官授一等檢校,戶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封爵會稽子時,衣錦還鄉,故樟木鄉遂稱衣錦鄉。
3、古建筑
Part9興國縣朱華塔
朱華塔位于興國縣埠頭鄉程水村橫石組小山崗上,保存完好。始建于唐,元代毀,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建,清嘉慶八年(1803)修葺,1984年重修,2013年再次全面維修。該塔為壁內折上樓閣式磚塔八面七級,通高25米,平面為八角形,基座為紅條石所砌,直徑6.05米,每邊長2.3米,頂層每邊長1.9、直徑4.95米。塔各層邊長及高度自下而上依次遞減。一至七層塔心柱為正方形。第一層南、北門額上嵌“朱華寶塔”和“橫石寶塔”紅石匾額,其他各層各面均開窗。各層用磚疊澀出檐。塔外壁和塔心柱共置石雕佛像34尊,形態各異,造型逼真,塔內壁各級均有碑刻及銘文磚,字跡清晰,記有建塔年月及捐建者姓名。
Part10興國縣“永鎮江南”題額
“永鎮江南”題額位于興國縣楓邊鄉茅坪村大烏山頂大烏山寺正門之上。南宋景炎二年(1277),右丞相文天祥率抗元義軍由廣東梅縣入贛南,克會昌,占于都、收復州縣多處,6月開都督行府于興國。期間,文天祥登上大烏山揮毫書“永鎮江南”四字,以表抗元復宋決心。后將“永鎮江南”四字鐫刻在長1.17米、寬0.47米的麻石,字體剛勁有力,刻工精細,嵌在大烏山寺正殿門額上。山門樓上還有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鄒元標書“烏山仙境”石刻。“永鎮江南”題額記錄文天祥抗元復宋的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Part11寧都縣明清古城墻
寧都明清古城墻坐落于寧都縣梅江鎮梅江路,現存古城墻南起老梅江鎮政府大門口河段,北至縣水文站對面德義門遺址河段,長約500米。磚石砌筑,可辨不同年代修建痕跡,該段保存基本完整,現仍發揮防洪堤壩作用。明代寧都新建城池,參照清道光《寧都直隸州志》及“古代寧都州城圖”以及印有銘文或紀年的城墻磚可知:新城從原宋元所建的老城西北部銜接(駁城下,后稱薄城巷,即今農行大門正對面),經環西北路,過三官殿(今中醫院西,原建有三官殿,清嘉慶年間,遭洪水淹沒,形成一大片水面),穿中山北路到拱辰橋南(今縣市政公司與縣環衛處之間),由此沿梅江河一路往南,到今中山南路與環西路的交叉路口與老城相接。
Part12全南縣雅溪明清建筑群
雅溪明清建筑群位于全南縣龍源壩鎮雅溪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整體座北朝南,為陳氏宗人所建,占地面積約3000余平米,依村后山而建,呈東西向延展,東西向長約120米,南北向長約30米,整體為磚木結構,以青磚白灰而筑,古樸典雅。建筑群為統一整體,依次排布有祠堂(廳下)和廂房。雅溪明清建筑群結構較為獨特、建筑藝術較高,內設功能齊全,在贛南屬保存較為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Part13石城縣兼益茶亭
兼益茶亭位于石城縣屏山鎮屏山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麻條石青磚混合結構,坐西南朝東北,懸山頂。茶亭麻條石墻體高1.95米,青磚墻體高2.33米,小青瓦屋面。前后各一門,門寬1.7米,門高2.7米,右側開一扇拱形門,門寬0.75米、高1.91米。此茶亭在“走汀州”期間,供游人休憩歇腳,南面20米處為紅四師長征休整地,北后200米為紅十一軍指揮部舊址。該茶亭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為研究蘇區文化和“走汀州”文化提供了實物材料。
4、石窟寺及石刻
Part14興國縣“對嵩巖”石刻
“對嵩巖”石刻位于興國縣高興鎮老圩村(通天巖寺路口的左側石懸壁上方),距縣城約16公里。所在為天然石洞,弧狀。巖內建有“通天巖”寺廟。清康熙興國知縣張尚瑗曾涉足于此,登巖眺望,但見群峰聳立,猶如“海舶卸帆墻,霜林脫葉木”,山光秀色、盡收眼底。張知縣雅興大作,吟《對嵩巖》詩一首,并題“對嵩巖”三字,刻于該巖左邊石壁上。對嵩巖”三字長7米,寬2米,面積14平方米。
5、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Part15中央兵工廠彈藥科舊址
中央兵工廠彈藥科舊址位于興國縣興蓮鄉官田村山下組陳氏宗祠(文華堂),磚木結構,封頭山墻,硬山屋頂,面開三門,麻石門框。彈藥科進深20.64米,面闊16.45米,占地面積337.75平方米。1931年至1934年,中央軍委在此創辦中央兵工廠,初創時設總務(廠部)、槍炮、彈藥、利鐵科和工人俱樂部,后擴建為槍炮、彈藥、雜械三廠。兵工廠從初建時僅有的幾十名工人,后發展到400多人,設備從僅有銼刀,打鐵爐發展到有發電機、車床和鼓風機等機械設備,兵工廠駐官田期間,修配和制造了大量槍支彈藥,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
Part16第三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第三次反“圍剿”紅一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于興國縣興蓮鄉蓮塘村生福組(黃氏宗祠)。磚木結構,封頭山墻,硬山屋頂,一井兩廳,上廳左右各有一間,面開三門,麻石門框。進深16.9米,面闊12米,占地面積202.79平方米。建筑內包括總指揮部舊址、朱德舊居。
1931年6月,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第三次軍事“圍剿”。7月10日左右,紅一方面軍從福建建寧出發,千里回師贛南,28日紅軍主力在興國高興墟一帶集中。8月6日,紅一方面軍3萬余人穿過敵封鎖線40里間隙地到達蓮塘,司令部和總司令朱德駐生福排黃家祠。毛澤東、朱德等在此部署和指揮蓮塘戰斗。7日拂曉,紅軍發起總攻,殲敵四十七師三個團。
Part17全南縣大吉山工人文化宮
大吉山工人文化宮位于全南縣大吉山鎮吉水村村委會旁,江西大吉山鎢業有限公司工人文化官于1959年興建,1964年10月1日竣工,投資18萬元。1976年8月,文化宮重新動工修建,并于1978年4月30日竣工,總投資65萬元,建筑面積4079平方米,座位1954個,禮堂外觀具有特別強烈的年代感。建成后主要用于開大會、放電影、舉辦文藝表演等大型活動,文化宮豐富了大吉山人民的生活娛樂,引領帶動了大吉山礦區職工文體活動,構建和諧企業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公共文化中心。
Part18定南縣龍頭圩毛澤東舊居
龍頭圩毛澤東舊居位于定南縣嶺北鎮龍頭村肥丘組191號郭氏圍屋,圍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磚土木懸山頂小青瓦結構,兩層,占地面積1056平方米,為“一堂兩橫”布局,堂屋居中,兩側各布橫屋,院落分中院和左、右側院3部分,屬典型的集家、堡、祠、門院功能于一體圍屋。1932年6月26日,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途經安遠大輋、信豐鵝叫,第二次來到定南龍頭村,當晚毛澤東就住在龍頭村肥丘組191號郭氏圍屋內。這里的大山深處自然環境給毛澤東等同志的工作、生活和紅一軍主力前往尋烏會師提供了安全保障。
Part19第三次反“圍剿”黃陂戰斗紅軍總指揮部舊址
第三次反“圍剿”黃陂戰斗紅軍總指揮部舊址坐落于寧都縣大沽鄉劉家坊村城江村小組庵下,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80平方米,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建筑。其懸山頂設計,青瓦屋面覆蓋,磚石墻體堅固,廊檐式門面古樸典雅,面闊三間,盡顯歷史韻味。1931年8月11日,紅一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此運籌帷幄,指揮紅軍成功圍殲敵毛炳文師。黃陂戰斗以紅軍犧牲80余人、傷300余人的較小代價,取得了殲敵4個團、俘虜4000余人(含團長2人)、斃傷敵10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的重大勝利。
這些新發現文物,都是極具歷史價值的珍貴實物史料,具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對進一步充實和完善贛州文物保護體系,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