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家具在結構上區別于西方家具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精巧準確的榫卯結構將家具的各部件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成為結實牢固的整體。
榫卯結構本身就是家具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材質一致,而且與家具壽命相同。它合乎力學原理,又美觀實用。整個家具通過榫卯結構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合理連接。所以,很多中國傳統家具(特別是明清家具)可以傳承至今,與充分運用榫卯結構有著很大的關聯,這一獨特的工藝創造,極大地提升了古典硬木家具的藝術價值。
科學合理的榫卯結構使真正的紅木家具,在使用幾百年后,雖然表面顯得相當滄桑,但木質仍會堅硬如初,形狀完好,就是基于榫卯結構的充分運用。
紅木家具榫卯結構的分類
按照榫卯結構在整件家具中的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品種繁多,盡管結構種類繁多,但京作硬木家具的框架是一致的,榫卯接合通過框架系統形成整體,框架系統具有支撐的實用性,同時使家具造型顯得通透不笨重。從這個角度進行分類,京作硬木家具的榫卯結構可分為面板接合、框架接合、面板與框架接合三類。以下列舉各式榫卯結構33種。
1、透榫格角榫攢面
格角榫攢邊裝板結構在家具中廣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床榻面、柜門等部位。裝板的四根木框,較長且兩端出榫的為“大邊”,較短且兩端鑿眼的為“抹頭”,抹頭上一般鑿透眼。面邊、抹頭接口處格角,各斜切成45度角,邊框內側打槽,裝入板芯。此結構中一般都裝有穿帶,穿帶兩端出榫,與大邊連接。
2、半榫抄手榫攢面
抄手榫俗稱為一公一母榫或公母榫,是在兩根垂直相交的材料兩端分別對應開出一榫一卯(或多榫多卯),使榫卯相交如同雙手交叉相扣。半榫抄手榫攢面的特點是不露榫頭,整齊美觀,但其強度遠不如透榫格角榫攢面,多用于鏡框,相框或屏風框的邊抹連接上。
3、明燕尾扣
明燕尾扣是京作硬木家具中抽屜、衣箱常用的結構。在行內習慣上把燕尾扣的榫成為“公”,把卯稱為“母”。抽屜的燕尾扣的“公”一般較大些,燕尾的大小頭相差也略小些。衣箱的燕尾扣的“公”要小一些,燕尾的大小頭相差也略大些,顯得秀氣一些,衣箱在加工燕尾扣時要預留開口部位的“明割角”及相應間距。
4、直腿平牙穿銷掛榫束腰圍腿組合結構
這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榫卯結構,常用于有束腰的方凳或方桌、條桌等家具上,是腿足與束腰、牙板相結合時所用的榫卯結構。
此結構腿子上端出長短榫,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并鑿三角形榫眼,然后與牙子的45度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腿子斜肩上有的還留有上窄下寬的燕尾掛銷,與牙板背面的槽口套掛,這是在三碰肩的榫卯結構中增加了一種“鎖固”結構,使產品的結構強度得到了強化。上述結構,匠師也稱之為“抱肩榫”。
5、鼔腿膨牙穿銷掛榫高束腰插腿組合結構
鼓腿膨牙結構是指產品的腿部從束腰處膨出,牙子也隨之呈現出由上而下的隨著腿子的弧線向外膨出效果的結構,如鼓腿膨牙的羅漢床、炕桌或方幾等。在高束腰結構中,腿足上部抱肩榫、頂端出長短榫,造法和一般有束腰結構相同,不同在于腿足側面開槽口,嵌裝高束腰兩端的榫舌,高束腰下邊則裝在牙條或是托腮上的槽口內。
6、格角榫扣面粽角三碰肩結構組合
此結構一般用于書案、矮柜(床頭柜、五屜柜等)上角等處,其特點是只在側面出一個透榫,保證了家具外觀的整齊美觀性。因外形酷似粽子的一個角故稱粽角三碰肩。
扣面三碰肩是指用一個部件與一個“面”的角部進行連接的結構方法,一般采用“長短把角榫”的結構方法。此結構是由“割角榫”、“把角榫”、“抬肩”、“格肩”共同組成的復合結構。這是最傳統、最正宗的結構方法,同時又是加工與操作難度最大、工藝要求最高最復雜的結構方法。
7、插肩榫粽角三碰肩結構組合
插肩榫粽角三碰肩是在面邊、抹頭分別出榫、夾皮,腿子上鑿卯;面邊、抹頭分別垂直插入腿部的結構方法。此結構的優點在于易于加工;此結構多用在頂箱柜、書柜、萬歷柜等高柜的上角,多節柜的上下角等處。
8、雙透榫粽角三碰肩結構組合
雙透榫粽角三碰肩是在腿子上方靠外的兩側開出兩個等長把角榫,在面邊、抹頭上鑿卯,分別向下垂直套入的結構方法,是對于夾皮插肩榫粽角三碰肩結構的一種改良,也是屬于操作方法比較簡單的結構方法。此結構適合用于加工一些高于人視平線的家具,如頂箱柜、萬歷柜、書柜等高柜的上角,多節柜的上下角。
9、抄手榫粽角三碰肩結構組合
此結構一般用在小體量家具上,在部件斷面比較小的結構上較常見,如小多寶格上角、小柜子上角等。其結合方式類似于扣面粽角三碰肩,上部面邊和抹頭通過抄手榫連接,扣在腿子上(腿子出長短把角榫),所有榫均為半榫,外觀上不露榫頭,此結構適用于受力比較小的、在使用時外力不會影響到的結構點,這種結構一般有棖子或立腿等其他部件輔助支撐。
10、插肩榫組合結構
插肩榫是條案類家具上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腿足頂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開口,嵌夾牙條。腿足上端外皮削出“八”字斜肩,牙條與腿足相交處剔出槽口,當牙條與腿足拍合時,又將腿足的斜肩嵌夾起來,形成平齊的表面。插肩榫的優點是牙條在受重壓時,可與腿足的斜肩咬合的更緊。
11、夾頭榫組合結構
夾頭榫也是條案類家具中最常用的榫卯結構。傳統技法的夾頭榫大多體現有兩種形式,第一種頂端鑿出榫頭的工藝,采用這種技法的家具其牙板夾口處采用了八字斜肩的連接方式,在腿足邊側嵌插角牙。第二種形式為頂端不出榫頭,僅鑿出兩個半圓形的夾口,后將腿足整體楔入案面底部。
12、裹腿(圓包圓)結構組合
裹腿棖,又名裹腳棖,是明式圓腿無束腰家具上一種比較講究的做法。裹腿棖做成混面(圓弧面)表面高出腿足,兩棖在轉角處相交,外貌仿佛是用一根竹材煨烤彎而成的棖子,因它將腿足纏裹起來,故有此名。將腿足與橫棖交接的一小段須削圓成方,方便與橫棖相接。棖子端頭外皮切成45度角,與相鄰的一根橫棖格角相交;里皮留榫,插入腿足上的榫眼。
13、托泥結構
在京作硬木家具中托泥有以下幾種形態:單一形、方形、圓形、多邊形、異形。安裝托泥的產品除了增加了產品的牢固對以外,更在產品的外觀上增加了穩定、大方、威嚴、莊重的感覺。單一形托泥:單一形托泥就是用一根材料制作的部件,在條案、琴桌、書桌充當下腳的功能,分別通過單、雙榫與產品的前后腿連接,采用單榫或暗銷與產品的側面各種邢臺的擋板連接。方形托泥:方形托泥又分為正方形托泥和矩形托泥兩種,是由四根材料采用割角榫透榫或暗抄手榫組合,下部貼足,然后與產品的四條腿、三立面、四立面通過榫卯或者暗銷連接后落地的結構。它主要適用于一些椅子、寶座、香幾、花臺、佛龕以及某些柜類的下腳裝飾。
14、椅子腿穿面結構(一木連做)
在京作硬木家具中所有的椅子腿(各種靠背椅的后腿、各種圈椅、扶手椅的前后腿等)都是一木連做,就是由一根材料做成,采取穿面而過的形式與上部的搭腦、扶手、圈相交,為了防止椅面的下沉,常常采用圈口、羅鍋棖、牙條等下托的方法來承載受力,坐板的受力均在牙條與腿子的立木上,而腿子只開裝立牙條的一個槽,并沒有破壞腿子自上而下的一木連做的材料力學結構,所以這種結構長期穩定。
15、大進小出透榫結構組合
此種結構大都用于需要“交圈”處理的兩根橫料與一根豎料之間的結構點,(交圈就是說兩根橫料需要在同一水平面上)例如柜子正面和側面的底棖與腿足相交。其特點是:橫棖進入腿子時是全部榫頭,而露出部分卻是榫頭寬度的一半,榫頭在結構點內部相互交叉嚙合,既增加了結構的強度,又保證了產品的整齊美觀。
16、霸王棖
霸王棖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種榫卯。霸王棖上端托著桌面的穿帶,并用梢釘固定,其下端則與足腿靠上的部分結合在一起。做法是將它安在腿足的內側,另端與家具面子底部連接,像一臂擎物似的可把桌面承受的重量產生分力,更均衡地傳遞到腿足上來。
17、剋榫
米字尅榫就是用三根材料在一個水平面內加工成六角形態的剋榫制作方法。制作時中間一根上下皮各剔去材高的三分之一,上棖的下皮和下棖的上皮各剔去材高的三分之二,拍攏后合成一根棖子的高度。在盆架、魚缸架、圓桌等家具的下棖常見此結構。
18、45度單面人字肩
此種結構用于橫豎材均為方材,且在同一平面的情況下使用,如柜子橫棖、桌下棖等家具零件與腿部的接合。制作時看面留人字肩,里面為平肩。
19、45度雙面人字肩
此種結構用于兩個斷面厚度規格完全一致的、平面呈方形的部件結構,例如:屏風、穿衣鏡抱框和下棖的連接。
20、活格肩人字肩
此種結構通常用于家具部件為外圓內方有陰線、高泥鰍背等線形時使用,例如:圓角柜的立腿與下棖的連接。活格肩人字肩就是采用“非45度角”的方式將兩個不同斷面的部件接合。
21、單面飄肩結構
此種結構用于外圓內方無陰線、斷面不一致的泥鰍背造型的部件連接,例如:外圓內方形椅子腿與山棖、后棖的連接。
22、雙面飄肩結構
此結構常用于圓形腿棖的連接,如四出頭官帽椅搭腦、扶手與腿子的連接,圓腿條案山棖與腿子的接合。腿粗棖細是其特點,有透榫、半榫之分。
23、墩肩結構
此結構常用柜子樘板中棖與面邊的連接,屏風的下棖與立腿的連接。因為割肩比較短,像是肩被墩了一下,因此稱“墩肩”。此結構對榫皮傷害較小,因此可以提高豎材的堅實程度。
24、腳蹬棖結構
此種結構用于椅類產品的前下棖和椅腿的連接。腳蹬棖一般比較低矮,方便踏腳,同時也起到了加固腿足的作用。
25、銷釘扣手榫
銷釘扣手榫是用來連接弧形彎材的一種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圓形桌、幾的面和托泥都可用此法做成。銷釘扣手榫基本做法是兩片榫頭合掌式的交搭,但兩片榫頭之端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兩片榫頭緊貼在一起,管住它們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動。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的、頭粗而尾細的楔釘貫穿過去,使兩片榫頭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開,于是兩根弧形彎材便嚴密地接成一體了。
26、牙板立銷組合結構
常用于有束腰的條桌、方桌或方幾上,如果此類家具中束腰與牙條兩木分做或束腰、牙條與托腮三木分做,則在束腰與牙條二者之間及束腰、托腮、牙條三者之間常用穿榫來結合,以防分離生縫,閃錯不齊。穿榫斷面為半個銀錠的長銷像穿帶似的穿過去,上端出榫,納入大邊底面的榫眼中,使牙條固定貼緊。
27、走馬銷結構
走馬榫常用于可拆裝部件間的連接,例如太師椅扶手與后背的結合、羅漢床床圍子與床身邊抹的結合等。它是“栽銷”的一種,走馬銷的榫頭下大,上小,榫眼則是半邊大,半邊小,銷頭由榫眼開口大的半邊納入,推向開口小的半邊,這樣就扣緊銷牢了。
28、圓斷面沉孔結構
此種結構常用于部件圓斷面直徑相差較大的部件間的連接,例如:梳背椅搭腦與靠背立棖的接合。
29、明抄手榫結構
此結構常用于柜門面邊與抹頭的連接,其優點是膠粘面積大,牢固程度高,工藝性能好。
30、暗抄手榫結構
此結構用于外觀要求較高的兩個成直角相接的部件間的結合,例如:柜門面邊與抹頭的接合以及攢拐頭結構。從外表看為斜切45度相交,但其中的榫卯并不外露,兩材盡端各出一榫一卯,相互嵌入。這種結構雖然外觀美觀,不露立茬,但連接強度卻不及明抄手榫結構。
31、夾皮榫結構
此種結構常用于柜類橫圈口與立圈口的連接或牙板與牙頭的連接。兩個板條正背面格肩相交,立面板條中間開槽,正反面留夾皮,橫向板條出榫,嵌入立面板條中。
32、木門軸結構
此種結構用于圓角柜門軸結構,木門軸與門邊是一根料做成,采用錯落式的“劈料”造型,其高出的圓弧為門軸,落低的部分與門子抹頭交圈。
33、圓材悶榫角接合
此種結構用于圓材角接合,例如:玫瑰椅、南官帽椅的搭腦、扶手與椅子前后腿的接合,將搭腦及扶手盡端處鑿方形榫眼,與腿子上端的榫頭相交,北京匠師根據其形象稱之為“挖煙袋鍋”。
榫卯的運用不僅讓家具更加牢固,也便于運輸安裝;很多尺寸碩大的家具,基本都是榫卯活結構。
榫卯結構家具的另外一項優點再就是便于維修。真正的紅木家具是可以使用上百年,而在使用過程總會出現一些問題的,比如要更換木棖或修理面邊等。這時候維修時只要用水將榫卯浸泡,便可輕易打開,維修后再組裝恢復,非常方便。
由此可見,榫卯結構組合起來的紅木家具,可以極大地提升紅木家具的內在品質和使用效果,這也是運用傳統榫卯工藝制作紅木家具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