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古韻悠長的土地上,有一處隱藏于山水之間的歷史瑰寶。這里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建筑風貌,這里就是廣西大蘆村古建筑群。
大蘆村古建筑群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佛子嶺鎮大蘆村,距靈山縣城32公里。始建于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1522年-1850年)。是廣西目前發現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歷史溯源
明朝嘉靖年間,大蘆勞氏祖先從山東(墨勞山)遷徙至此,先后在這建立了留存至今的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東明堂、蟠龍塘、陳卓園、富春園和沙梨園九個群落。
▲大蘆村古建筑群(圖源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僅用于學習交流)
建筑特色
大蘆村建筑群具有明、清時期嶺南建筑風格,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時代特征和烙印。九個古建筑院落的建筑布局嚴謹,構思巧妙,功能合理。木構架榫銜接,梁柱檁椽組成框架,抗震性好,空間上主次分明,內外有別,進出有序。主建筑鑊耳樓的結構功能最齊全,恪守規制,透露出濃烈的封建家族宗法觀念氣息。
主要建筑
大蘆村古建筑群鑊耳樓具有相當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既可以作為研究古代營造法式的實物資料,還可以從中研究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民間藝術、風土習俗等。
大蘆村的勞氏古宅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路強堂、蟠龍堂、東明堂、陳卓園、富春園和勞克中公祠九個群落。以下介紹其中具有代表特色的三個建筑群落。
▲大蘆村古建筑群(圖源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僅用于學習交流)
鑊耳樓
大蘆村勞氏祖屋鑊耳樓占地面積4460平方米,坐北向南,前門朝東側開。以現代建筑的標準,鑊耳樓并不是“樓”,它是單層式建筑,整體平面呈“國”字形。正屋或輔屋兩邊相隔甬道,側向的房間是作倉儲的廊屋,背后隔著地院有一排仆人、婢女居住的廊屋。主、輔屋的后廊屋與后圍墻間,建造花園式私廳的斗底屋,作為一家之長的日常起居場所。
鑊耳樓為功能齊全、規則嚴謹的典型深宅大院。鑊耳樓祖屋、三達堂這兩個兩位一體的群落,在圈地規劃建筑的同時,就按不同的場所,在房屋前后、池塘邊,分別栽種寓意“文章顯世,紅頂當頭”的狴木樹、樟樹和荔枝樹,營造一個吸納山水淑氣、優生養息的環境,顯示出高超的規劃水平。
由于這塊陽宅風水寶地被稱為“眠牛地”,“牛頭”就在樟樹外,因此為避免“頂牛”,三達堂的外圍墻比鑊耳樓祖屋突出了60厘米。兩建筑群的大門朝東側開,一方面表示毋忘前朝恩典,另一方面也與風水向置有關。此外,當時什么身份的人住哪種房屋,從哪個門口進出,走哪條路,都有嚴格的規定。從中可以領略到封建時期的宗法理念及古代嶺南民宅因地制宜的營造方式。
▲大蘆村古建筑群(圖源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僅用于學習交流)
雙慶堂
大蘆村勞氏長房玄孫兄弟倆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所建的群落稱“雙慶堂”;雙慶堂建筑占地面積2862平方米,壁連平列,二三布局,大門也是東側開。“到朝”南面的廊屋里有一張道光年間制造的“百鳥歸巢”大木床,它左右兩側的床屏為浮雕,后屏為通雕,四只床腳則雕刻成虎爪狀。
雙慶堂交通呈網狀,四通八達、交錯相通。因為房高道窄,光線陰暗,甬道似通非通,氣氛儼然,尤像迷宮。甬道還兼有排水的功能,靠近屋檐設有約50厘米的臺階,通常人、狗均走于其上,即使雨天不帶傘也能暢通。屋脊、挑手、卷棚、斗底及官廳門上的花格窗都有十分考究的裝飾花紋。斗底屋的小四合院,以前稱為“花廳”。顧名思義,當時的裝飾布置應該是富麗堂皇的。
清朝建的雙慶堂與明朝建的鑊耳樓比較,它更注重建筑的實用功能,更適合于人居。考慮到通風對流,建筑檐高最高達9米,長子宅兩邊的廂房中的四間,甚至有突出屋頂的天窗,這種通風原理在今天的工業建筑中還有用到。二進左右兩邊的甬道雖還設有遮擋屏,但已基本上同寬。緊靠著雙慶堂的東邊有一幢民國時期建的小洋樓,隱藏在中式建筑中。
大蘆村勞氏古宅群,無論是建筑規模、內部結構、局部裝飾,抑或是保留下來的文物,均以東園別墅為最。東園別墅由大陸村勞氏第八代孫勞自榮建于榕樹塘東側,圍墻內由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構成的三四布局,講究對稱,建筑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置半月形池塘的大莊園。晚清時期甚至有人叫它東園村,現在人們多簡稱“東園”。
東園前門樓兩側圍墻翼張對接東、西外廊屋,與正屋間隔一個大可以縱韁馳馬的大地院:三個主體建筑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同樣也是由內廊屋分隔并列;新四座主屋后建設的斗底屋為二層樓房,額匾“望遠樓”的確是居高臨下,村中景致盡收眼底。東園的整體平面極像一個異體的“回”字,那三幢正屋與內廊屋間的甬道,一概需要經過各自的第一進“到朝”的檐廊方可轉進,跟各進側門構成縱橫交錯,內回環、外封閉的形式,猶如迷宮,即使是本村人出入,往往也是不復得路。其局部的設置,莫說三東正屋的屋脊、架梁的式樣及其工藝處處標新立異,單是對應各進的檐廊、耳房的外觀和構造也決不雷同。老四座、新四座“到朝”的過廳內設屏風式中門;老四座官廳,不但裝飾豪華,廳柱間還用曲屏遮擋以強化清謐的氛圍。而這兩進之間的檐廊,則分別以陶通花為墻,造成玲瓏的小廳。
▲大蘆村古建筑群(圖源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僅用于學習交流)
大蘆村的古建筑群充分展現了嶺南建筑的精髓。無論是鑊耳樓、雙慶堂還是東園別墅,都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技藝吸引著無數游客的目光。這些建筑在布局上講究對稱與和諧,注重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同時,它們還巧妙地運用了嶺南地區特有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手法,如青磚黛瓦、木雕石刻等,營造出一種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在這片古韻悠長的土地上,大蘆村古建筑群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了嶺南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