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梁殿,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這種建筑的特點在于其內部沒有使用傳統的木梁或木柱來支撐屋頂,而是采用了磚石砌成的拱券結構或穹頂,以此來分散和承受屋面結構的重量,因此得名“無梁殿”。
在概念上,僅相對中國以木作為主的傳統建筑而言,無梁殿的建筑核心承重結構采用磚石拱頂體系,不施梁枋柱。這種建筑結構形式在中國古代至少在元代以前就有所運用,但多數運用于暮祠牌坊、城垣建筑、宗教佛塔、建筑附屬裝飾等結構,極少運用于房屋主體建筑。無梁殿的外觀上常采用仿木構樣式,是中國現存建筑遺產中的獨特類型之一。
無梁殿與傳統木結構建筑的區別
與傳統木結構相比,無梁殿在多個方面有著顯著的區別:
?、俪兄亟Y構
無梁殿:主要承重結構為磚石拱頂體系,不依賴木質的梁、枋、柱等構件。
傳統木結構:承重結構主要由木質的梁、柱、檁等構件組成,通過榫卯連接形成整體框架。
?、诮ㄖ牧?/span>
無梁殿:主要建筑材料為磚石,部分可能輔以木材或其他材料作為裝飾或輔助結構。
傳統木結構:主要建筑材料為木材,包括原木、方木等,部分可能使用磚石或土坯作為墻體或地基。
?、劢ㄖ庥^與風格
無梁殿:外觀上常采用仿木構樣式,但仍保留了磚石建筑的質樸與厚重感。部分無梁殿還會在墻面、拱窗等部位進行精美的雕刻裝飾。
傳統木結構:外觀上具有鮮明的木構建筑特征,如斗拱、檐椽、飛椽等構件的運用,以及木雕、彩繪等裝飾手法的應用。
?、芸臻g布局與功能
無梁殿:由于磚石結構的承重能力強,無梁殿在空間布局上更為靈活多樣,可以適應不同的建筑功能和需求。
傳統木結構:受木材強度和榫卯連接方式的限制,傳統木結構建筑在空間布局上相對較為固定和單一。
以下介紹幾個中國無梁殿的典型案例
一、南京靈谷寺無梁殿
建筑簡介
靈谷寺無梁殿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鐘山風景名勝區靈谷公園內,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磚砌拱券結構殿宇,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為靈谷寺內供奉無量壽佛的無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磚砌拱券結構、不設木梁,故又稱“無梁殿”。
▲南京無梁殿(圖源南京市中山陵園管理局網站,僅用于學習交流)
建筑特色
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主要殿宇之一,也是明朝靈谷寺留存惟一的建筑物。殿堂坐北朝南,前有寬敞的月臺,面闊五間,東西長53.8米,進深三間,南北37.85米,高22米。重檐歌山殿頂鋪灰瓦,脊飾有正吻、角獸和仙人,正脊中部置三個白色琉璃喇嘛塔,當中最大,塔座中空作八角形,并與殿內藻井相通,此做法在我國現存古建筑中尚屬首見。
殿檐斗拱民國年間維修時改為水泥制作。殿墻采用明代大磚砌筑。殿前檐墻開三門二窗,后墻設三門,兩側各有窗四個(中間有上、下各一個),均采拱券形式,外貼水磨磚作壺門狀。殿內以東西橫向并列三個通長拱券構成,中券最大,跨徑11.5米,凈高14米,前后兩券的跨度各為5米,高7.4米。拱券下有渾厚墻體,前墻構有五個券洞,后墻僅在兩邊稍間各設一券洞。中券明間正上方藻井頂部留有一八角形孔洞,恰與正脊喇嘛塔相通且漏光。由于列券的側向水平推力甚大,因此該殿有前后檐墻皆厚近4米。無梁殿的結構雖簡單,但十分牢固,歷時600余年,風雨硝煙,仍巍然不動。無梁殿內有關戰爭的蠟像,其中有明皇帝,孫中山先生等。
▲南京無梁殿(圖源南京鐘山風景區官微,僅用于學習交流)
二、山西太原永祚寺無梁殿
建筑簡介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郝莊鎮郝莊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是太原現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之一。永祚寺的建筑多為明代磚仿木結構,?其中大雄殿是一座無梁殿,殿內全為磚券,不用梁架。
建筑特色
大雄殿高兩層,平面呈長方形。下層面闊五間,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上層為三圣殿,原名觀音閣,面闊三間,當心間為正方形穹隆頂,兩次間則為兩橫券;當心間頂部的磚雕藻井,造型巧妙華麗。殿之外表仿木結構,以磚砌出柱、額、斗拱、橡、檐,出檐較短;殿內全為磚券,不用梁架,故又稱無梁殿。
▲山西永祚寺(圖源山西省政協,僅用于學習交流)
三、蘇州開元寺無梁殿
建筑簡介
開元寺無梁殿建成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無梁殿是開元寺中軸線上的最后一進大殿,開元寺的其他建筑目前均已損毀,只有磚石砌筑的該無梁殿被保存了下來。開元寺無梁殿體量較大,是江蘇省現存五座無梁殿中建造最遲、制作最精美的一座。
建筑特色
無梁殿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外立面面闊七間,實際內部面闊五間,一層進深四間,二層進深三間,平面為18米×9.4米,高為15.57米。下層正立面設三門二窗,均為拱形,背立面設五窗。上層明間設一拱窗,次間和梢間的拱窗均未貫通。一層明間和兩次間由一橫向筒拱貫通,兩梢間各設一縱向筒拱。二層次間和梢間分別用兩橫向筒拱貫通,明間由縱橫拱穿插并設一八角藻井。各縱橫筒拱下是主要功能的大空間。原本一層用作庫房,二層用作藏經。南、北面墻上開門窗洞口,與大空間的筒拱相連,作為出入口及通風采光之用。各大空間筒拱之間也由拱道相連。開元寺無梁殿的樓梯布置在山墻內,構造方式與磚塔上使用的“壁內折上式”相同,既減輕了墻體的自身重量,又能夠使殿內空間不被割裂開。同時樓梯間頂部采用疊澀的方法用磚砌筑與樓梯坡度相近的天花。四周門窗洞、拱道和拱龕等小空間的拱衛之勢強化了大空間的中心感。
開元寺無梁殿共有五個主要筒拱券,分別為一層橫拱、兩個一層梢間縱拱、兩個二層橫拱。其余各門窗的券洞與主拱券穿插相連,包括二十二個立面門窗拱、兩個一層橫向連接拱、兩個二層橫向連接拱。各門窗均用一券一伏的拱券。開元寺無梁殿大體采用順砌,常采用大小磚調整,砌法不規則。
▲蘇州開元寺無梁殿(圖源蘇州姑蘇發布,僅用于學習交流)
在中國歷史上,無梁殿多用于寺廟、陵墓、宮殿等建筑類型中。這種結構不僅美觀大方,還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能夠在戰火中幸存。這些建筑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因此無梁殿也成為了中國古代建筑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不僅具有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精巧的磚木結構技術、精湛的石雕技藝和仿木構設計無不展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同時也為后人提供了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寶貴資料。
無梁殿的建造技術精湛,歷經數百年仍屹立不倒,見證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藝。他的存在不僅豐富了古代建筑的類型,還體現了古人對建筑結構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展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如今,許多無梁殿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或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了人們研究和欣賞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