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曾感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
【《畫牡丹圖》北宋趙昌(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這段中國文化的黃金時期,宋代不僅在政治、經濟上取得成就,更創造出獨具魅力的美學風范。
宋代藝術氣質較之唐代的繁華壯麗,轉而追求樸素內斂。宋代的社會相對安定,文人士大夫階層崛起,以清雅、含蓄的審美風格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創作。
而牡丹紋作為當時主流的裝飾紋樣之一,便濃縮了這種美學精神。
牡丹紋樣的文化象征
自唐代以來,牡丹花因其華麗的外觀與寓意,被奉為“富貴花”。在唐朝,牡丹的紋樣往往富麗華貴,象征繁榮與美好。
進入宋代后,這種華麗風格有所變化,牡丹圖案不再以大而豐滿的姿態呈現,而是更傾向于簡潔優雅。
宋代文人視牡丹為文化意象,賦予其更內在的美感和人文氣息,將其從表面的富貴之花轉化為一種蘊含精神品格的象征。
宋代牡丹紋樣的表現形式
宋代牡丹紋樣廣泛應用于瓷器、織錦、青銅器等裝飾上。尤其在越窯、定窯、耀州窯和磁州窯的瓷器作品中,牡丹紋樣呈現出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構圖方式。
越窯與定窯的牡丹紋
越窯、定窯以單朵牡丹的表現為主。定窯的牡丹紋樣常見一枝獨秀的形式,花瓣清晰,枝葉舒展,體現了“形簡神足”的美學思想。
【北宋 青釉刻劃牡丹紋罐 上海博物館】
其構圖上講究適合式,即一枝獨立于器物的某一位置,既不顯得擁擠,也不空洞。
這種適合式布局不僅傳達出對稱的美感,也讓人感受到花朵在獨立中綻放的從容之美。
耀州窯的牡丹紋
耀州窯的青釉瓷器上刻劃的牡丹紋樣更為豐富多樣,構圖講究對稱和均衡。
最典型的莫過于花枝相對的對稱式構圖:兩枝牡丹花朵盛開,枝莖相交,彼此對望。
其花朵與葉片搭配自然,紋樣密而不亂,展現出含蓄而端莊的美感。
耀州窯還有許多均衡式布局的牡丹紋樣,比如刻畫在青釉瓶上的纏繞枝莖,枝葉與花朵錯落有致,靈動而不失格調。
【北宋 耀州窯剔花牡丹紋雙鳳壺】
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牡丹紋
磁州窯的牡丹紋則以白地黑花的形式著稱。
這種色彩對比讓牡丹紋樣更具視覺沖擊力,細致的筆觸勾勒出盛開的牡丹花,隨云頭形曲線流轉,呈現出一種古樸雅致之美。
磁州窯的構圖風格較為自由,既有單朵牡丹點綴器面,又有三朵牡丹沿曲線排列,展現出豐富的構圖變化,傳達出自然之美與工藝匠心的融合。
【宋 磁州窯型瓷枕 纏枝牡丹紋】
這些牡丹紋樣在宋代美學中尤為突出,追求寧靜、穩重的氣質,也呈現出一種文人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