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古建筑的絢麗色彩,主要源于木構件的表面的彩畫或油飾。其中,“彩畫”為裝飾性繪畫,可見于檁、墊板、枋、斗拱、頂棚等部位;“油飾”則為涂刷的顏料光油,可見于立柱、門窗、連檐、瓦口、椽身等部位。光油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在油飾技藝中,包含了多種運用智慧。
光油又名熟桐油,為生桐油中摻入不同材料,混合熬制而成。各材料的質量比為:生桐油:蘇子油:土籽灰:黃丹粉:定粉=100:25:4:2.5:0.5。其中,蘇子油為通過壓榨白蘇子而成的油,是非共軛酸油脂中,干性最強的一種油脂,在空氣中易氧化干燥,可形成富有彈性的柔韌固態膜;土籽是一種含有二氧化錳(MnO2)的礦石,是氧化和聚合作用同時進行的一種催干劑;定粉學名堿式碳酸鉛[2PbCO3·Pb(OH)2],為白色顏料,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和遮蓋力,具有催干及麗色作用;黃丹又名章丹,學名四氧化三鉛(Pb3O4),為紅色顏料,具有較好的耐堿、耐高溫、耐腐蝕等性能,其催干能力比土籽緩慢,但可使油中雜質沉底,油質更加干凈。
光油在運用之前,需要熬制。而光油的熬制,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技藝。故宮古建筑光油的熬制,包括熬油坯、熬光油兩個階段。熬油坯時,將蘇子油倒入鍋中,加火熬制;待開鍋后,用油勺盛土籽,浸入鍋內,不斷取出顛翻取出,直至土籽不炸響,再將土籽放入鍋內,用微火慢熬,直至出鍋。熬光油時,將生桐油倒入鍋內,在油開鍋后,放入油坯,隨熬隨揚煙;再次開鍋后,加入定粉,改用微火熬制,然后出鍋,并加入黃丹。
光油主要起膠結作用,且在故宮古建筑油飾技藝的多個場合中,均得以靈活運用。
光油是木構件地仗層之細灰層的膠結材料。所謂“地仗”,是豬血、磚灰、石灰、面粉、桐油等材料組成的混合物。該混合物被調制成不同比例的灰漿,分層疊加在木構件基層表面,起保護木構件作用。地仗層之上,則是木構件最外層的油飾。對于地仗層而言,其本身最外層的灰漿稱為“細灰”,由光油、血料(豬血與石灰的混合物)、磚灰按約1:7:6.5的重量比混合,再摻入少量的清水調配而成。包含光油的細灰層,灰漿顆粒細膩,粘結性能較好,且強度不高,既牢固地粘接在地仗最外層,又有利于自身的打磨或找補,以便于后續油飾層的施工。
光油是調配不同顏色油飾的膠結材料。一般而言,椽頭、屏門、格柵芯等構件多用洋綠油;連檐、瓦口、斗拱墊板等構件多用銀朱油,立柱、門窗多用廣紅土油或二朱油;建筑室內多用白鉛粉油。而上述不同種類的顏料光油,均為光油與不同顏料配置而成(圖1)。
圖1故宮古建筑隔扇上的紅色、綠色油飾與棱線上的貼金
如洋綠油為光油與洋綠調配而成;后者為石性綠色顏料,具有較好的著色力,晚清時曾從德國進口,因而俗稱有“洋”字。銀朱油為光油與銀朱調配而成;后者學名硫化汞(HgS),為鮮紅色顏料,有較好的耐酸堿性。廣紅土油為光油與廣紅土調配而成;后者學名三氧化二鐵(Fe2O3),外觀呈暗紅色顆粒狀,色彩柔和,經久不褪色。二朱油為銀朱油與廣紅土油按體積比約2:8混合而成,外觀為朱紅色,色彩性能穩定。白鉛粉油為光油與定粉調配而成;后者具有較好的耐光、耐潮性能。
對于故宮古建筑木構件而言,當采用油飾面層時,一般涂刷顏料光油三道、罩面油一道。這是因為:從油膜的厚度、飽滿度、著色力及對木構件的保護角度而言,三道顏料光油已滿足要求。罩面油即不摻和任何顏料的光油,位于油飾的最外層。罩面油可使油面變得平整光滑、細膩明亮,既保護了木構件,又產生極佳的色彩展示效果(圖2)。
圖2刷完罩面油的古建大門
不僅如此,光油是調配石膏油膩子的膠結材料。所謂“石膏油膩子”,是由光油、調和漆、石膏粉、清水按約6:1:10:6的重量比,配置而成的混合物。包含光油的石膏油膩子,其耐候性、可塑性較好,干燥慢,易于找平及打磨。木構件油飾技藝中,頭道顏料光油施工完成并干燥后,木構件表面的砂眼、劃痕等細微缺陷,可用石膏油膩子找補、修復并打磨。
此外,光油還是調配金膠油的主要材料。金膠油為光油中摻入少量的半干性油(如豆油),形成的一種黏合劑,主要用于貼金?!百N金”即在古建筑某些特定部位飾以金箔(很薄的金片),以產生華麗、高貴的視覺效果。古建油飾技藝中,門窗棱線、大門門釘、飛椽椽頭等部位采用貼金做法。金膠油用于貼金的優點在于:黏稠度大,油膜飽滿,亮度充足。不僅如此,金膠油的干燥時間可通過干性油摻入量調節,因而有利于金箔有條不紊的黏貼。
綜上可知,光油在故宮古建筑油飾技藝中的運用,是故宮古建筑穩固長久、雄偉壯麗的重要保障之一,亦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